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部分

哧啦

牙齒咬碎黃瓜的瞬間,新鮮黃瓜特有的清香汁水混合著可口的涼拌汁,一時間瀰漫在口腔中,這種特殊的鹹香涼爽,簡直讓人慾罷不能。

雖然是簡單的小菜,但是卻擁有無可描述的美味。

味道是酸甜中帶著稍辣,讓人口腔都忍不住大量分泌唾液。尤其是這涼拌汁中獨特的辣度,緊緊包裹舌頭,格外溫和,讓人能感覺辣味的同時,又回味有淡淡甘甜,和至尊辣椒醬帶著果香的辣又完全不一樣,實在讓人回味無窮。

新品味道雖好,但是單獨吃涼茶對身體不好。

白小白放下筷子,回玻璃廚房做了一碗特質荷葉瘦肉粥和一根特製金黃油條,配著特製涼拌黃瓜當夜宵吃。

一口粥一口油條,然後又一口涼拌黃瓜,雖然不是大魚大肉,但是這種感覺美妙而又滿足。

好吃!

白小白的手和嘴根本停不下來,別提吃得多爽了。

一道美食自然必須花費一點的心思,以前的系統美食不例外。

這一次的特製涼拌黃瓜也是一樣。

雖然是一道小菜,但是它做起來,可以說既簡單又困難。

簡單在於,製作這道新品的步驟相對較少。

難就難在製作過程兩個關鍵的難點,第一難點是刀工,第二點難點是調涼拌汁。

這一次新品的刀工,可以說是超越之前任何一款系統美食。

廚師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檢驗一個廚師的刀工如何,只要他做三道菜,一道是文思豆腐,一道是扣三絲,還有一道就是蓑衣黃瓜。

前兩者的難度自不必說,都是要將各種豆腐、火腿之類的食材切成細如牛毛,沒有幾十年的功夫,那是休想。

而後者的蓑衣黃瓜並不比前兩者簡單,要做它必須掌握蓑衣花刀法。

這種刀法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原食材的一面,用麥穗形花刀剞一遍,再把原食材180度翻過來,用推刀法再剞一遍,這樣兩面的刀紋切到的深度約原料的五分之四,算是切而不斷,經過這樣加工的原食材提起來抻開後,兩邊切面會展開成蓑衣狀,就像是大型彈簧卷一樣,造型格外漂亮美觀。

這個刀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非容易。

要切成均勻片狀,連而不斷的蓑衣黃瓜,必須手、眼、刀三者合一,簡答說起來就是需要眼明手快,下刀果斷而細膩。

一刀不甚,切斷黃瓜,那整個菜品就前功盡棄了。

當然現在一些家庭為了省功夫降低難度,通常會在黃瓜底下夾著一雙筷子。

這麼做無論刀如何往下切,都會切在筷子上,避免黃瓜被切斷。

然而這種偷工減料的做法也有弊端,一是切得慢,二是切得深度往往不一樣,下刀粗糙不連貫,所以做出蓑衣黃瓜展開後,往往差強人意,並不完美。

白小白切蓑衣黃瓜的時候,完全不需要在黃瓜地下夾墊筷子,他完全靠的是硬刀工。

因為花卉雕的魔鬼訓練,白小白本來就不錯的刀工不知不覺已經更上一層樓了。

他現在完全切好一根蓑衣黃瓜,僅僅只需要10秒,簡直快的嚇死人,而且切出來的效果極好。

當然了,這一次特製涼拌黃瓜之所以不是直接切片,而是做成複雜的蓑衣黃瓜,不單單是為了美觀,還在於特殊的調味過程。

要說調味過程之前,就必須先說涼拌汁的製作。

這一次的涼拌汁非常特殊。

白小白剛才吃到的涼拌黃瓜,味道是酸甜中帶著稍辣,讓人口腔都忍不住大量分泌唾液。

特別是涼拌汁中的辣味格外溫和,觸舌不辛,保持辣味的同時,回味還帶著淡淡甘甜,這和至尊辣椒醬帶著幽幽果香的辣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也難怪!

其實這一次涼拌汁中的辣度並非來自辣椒,而是來自一種獨特的調味果實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種常綠帶香氣的植株。

華夏國早從西周時期便有茱萸的記載。

唐朝的詩佛王維更是有名詩傳載千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在古代既有野生,也有種植。因為茱萸果成熟後,天然帶有辛酸辣味,所以早在華夏西周時期,並開始作為調味料。

這種調味料在明朝之前,辣椒還沒有傳進華夏國的時候,一直是華夏美食珍饈中辣味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