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通制約的關係。

內地所受交通的制約。五年來鐵道建設所受北洋官僚的壓制,債務轉嫁人民頭上的禍端。孫先生寄望於國會種種……

全文僅*百字,頭頭是道,援筆成文,具立言不朽之意。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當時中國最大的報紙——上海《申報》評論說:“中國數十年來為主義而奮鬥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國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變,始終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接近75萬人前往當時的公祭地點北京中央公園追悼。

但是昏頭昏腦的梁啟超卻對北京的《晨報》說,孫中山“為目的而不擇手段”,因而“無從判斷他的真正價值”。

梁啟超此類人,氣質心胸,實難及中山之萬一。中山先生偉大,量如滄海,陳炯明等欲叛變,其跡甚明,多人告之,先生不以為然,認為陳氏必不至於此。至炮轟觀音山後,先生對其重新接納的條件,僅僅是一紙悔過書。而陳氏猶驕悍作態,最後成為孤家寡人。

辛亥革命後,先生自海外歸來,抵達香港。胡漢民、廖仲愷迎接,旋至滬。陳其美、黃興來迎,商建政府,舉先生為總統。章太炎放話說,若舉總統,以功則黃興,以才則宋教仁,以德則汪精衛。同志多指其妄言。章氏又撰口號: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蓋章以革命名宿自居,恥不獲聞大計,其在東京破壞軍器密輸之舉,黨未深罪之,章氏仍不自安,陰懷異志。立憲派陽逢迎之,太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