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這個故事,我相信,你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想法了。
講故事的是一位帶著兒子在美國學習的父親,故事講的是“美國小學生的家庭作業”。
當我把9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進美國小學時,我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保管一樣,整天憂心忡忡。
兒子放學之後,常去圖書館,揹回一大書包的書,邊看書邊打計算機。當我問他,借這麼多書幹什麼用時,他頭也不抬地回答:“作業!”
一看計算機螢幕上的標題,我簡直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的題目,就是博士論文也未必敢用這麼大的口氣啊!我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坦言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是來自不同國度的人組成的社會。每一個同學要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不僅要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文化,還要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最後還要說明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和精神都沒有了。“這也叫作業?”
過了幾天,兒子完成了這篇作業……一本20多頁的列印出來的小冊子。這裡面寫得可謂是熱熱鬧鬧: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這時的我有點發蒙:一是看到他把作業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還列出了參考書目。這不是我讀了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嗎?
兒子上六年級時,老師佈置過一次關於“二次大戰”的作業,一連串的問題居然讓我也有些意外呢。“你認為誰該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階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作業而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到當年我學戰爭史的情形:按照年代、地點硬背下發生的事件和書中的有關結論,明知是迂腐而無益的,但為了透過考試,又怎麼能不這樣做呢。
從上面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了一種與我們平時完全不同的做作業的方式,那就是透過思考來完成所做的作業。
經過了思考完成的作業,就是最好的作業。你說說,這樣培養善於思考的好習慣的方法,難不難呢?
2.誰來解答孩子的為什麼……寫給爸爸媽媽
愛思考的孩子總愛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是在解開一個個“為什麼”的謎團中長大的。
可是,面對孩子數不清的“為什麼”,父母、老師常常束手無策。
一天,一對年輕夫婦領著他們8歲的兒子來見我,說他們的兒子是“問題兒童”,讓我幫忙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你最喜歡研究什麼問題?”我和這個男孩聊起來。
“汽車、武器、電腦、宇宙。”男孩回答。
“那好,請你談談你的研究成果吧!”我對他的回答很感興趣。
他一口氣講出18種汽車的名稱、產地、速度和價格,儼然是個汽車方面的“專家”。他說,這些汽車的標牌自己都能畫出來。接著,他又說出十幾種武器和數十種電腦的名稱和效能,還向我說了自己想出來的消滅戰爭的辦法……
我驚訝不已,問:“你幾歲?”
“8歲呀!”他一定覺得我的提問很怪。
“你這些知識是從哪兒得來的?”我又問。
“看書呀。有的是我發現的。”
“你們的孩子很了不起,不但沒有問題,而且是個人才,請你們一定珍惜!”我興奮而又鄭重地對孩子的父母談了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他經常提一些怪問題,跟學習、考試一點兒不沾邊,我沒法兒回答。”媽媽還是很發愁。
“能提出問題的孩子是智商高的孩子。至於他提出的‘為什麼’,你不必馬上直接回答,應該引導他,讓他自己從書本上、實踐中找答案。”這裡,我引用了一位父親培養愛思考的女兒成才的成功經驗。
這位父親是這樣告訴我的:女兒小時候總纏著我問“為什麼”,我都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讓她自己去尋找答案。她逐漸嚐到了讀書的興趣,也更愛思考了,後來取得了博士學位。
我們的孩子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所面臨的將是一個知識高度更新、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等待他們的將是許多聞所未聞的新知識、新事物,他們的任務是學習、學習,不斷地學習。而對於學習,思考將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作為他們的父母,我們要留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