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4部分

且不用說範無病的彈指神功會不會對衛星表面的物理結構造成永久性的損壞,僅僅從衛星表面的技術含量上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層薄鋼板那麼簡單。

比如衛星表面的靜電處理技術,就是一個微小且重要的專案,在空間技術研究的初期,許多科學家們都已經預料到火箭和低軌道衛星上的表面電位為零點幾伏到幾伏之間,但是根據估算,這個低表面電位不會對衛星的正常執行帶來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在六十年代末以前,大多數科學家和工程師都否認空間環境能導致衛星表面充電以至對衛星造成破壞的可能性。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美國在同步軌道上的許多衛星發生異常現象。

為了解釋這種異常產生的原因,國外曾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工作,直到一九七二年以後。科學家們連續觀測到衛星異常與磁層亞暴地出現,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準確的聯絡,才得出了空間環境、特別是磁層亞暴有可能使衛星表面充電到數千至數萬伏的結論。

這樣的話,就有了針對性的處理,因此在衛星表面材料以及相關裝置結構上。休斯公司都是下了很大地功夫的,這麼精細的東西,怎麼敢讓範無病像敲西瓜一樣玩耍?

範無病嘿嘿地笑了笑說道。“我以為這東西應該很結實呢。”

馬克西莫斯可不敢讓範無病再在這裡廝混了。他立刻將範無病身上地工作服給扒下來,然後將他攆到了外面,勒令他以後只能在二十米以外地遠距離進行觀察。

一位被劃歸到範無病手下的“員工”此時的觀察告一段落。看到剛才這一幕,不由得笑著對範無病說道,“衛星是比較脆弱地東西,尤其是它的表面,不但要經受差距極大的高溫和低溫的考驗,還要面對有可能突然到來的宇宙塵埃的打擊,雖然我們都已經利用各種方法來避免這種傷害的出現,但是客觀地講。在很大程度上,一切都要看運氣。”

“哦,這個我是知道的。”範無病聽這位專家一說,便想起了自己以前看到地通訊報道。

通訊衛星最大的天敵,不一定是宇宙塵埃,而是太空垃圾。

自一九五七年十月,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算起。全球共進行了五千多次發射。先後將數萬噸人造物體送入太空,人類在享受利用太空所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也將地球的近地空間變成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從廢棄的運載火箭部件、衛星地碎片到宇航員遺失地工具等,應有盡有,其總重量估計已經超過了三千噸。

太空垃圾最大來源是滯留在軌道上的火箭殘骸,在把衛星送入軌道地過程中,運載火箭的箭體會分級脫離,第一、二級會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很快返回地面,而第三級在把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後,則可能與分離時產生的諸如爆破螺栓、彈射彈簧等小物品一起長久地漂浮在太空。火箭箭體的殘骸形體較大,監測相對容易,因而可以防患於未然。但問題在於,它們自身也有可能在太空中相撞、爆裂或解體,生產出上百萬的碎片後代,造成更大麻煩。

據統計,在歷史上的太空相撞事件中,最突出的是阿麗亞娜火箭殘骸。一九八六年,阿麗亞娜火箭進入軌道之後不久便發生爆炸,釋放出大量殘骸和小碎片。後來這些殘骸和小碎片在繞地球軌道飛行的過程中,先後導致兩顆日本通訊衛星和一顆法國衛星命喪黃泉。

那個專家點頭對範無病說道,“廢棄的航天器也是太空垃圾的重要來源。人類已將大約五千餘顆航天器送入太空,而目前仍正常工作的只有八百顆左右。雖然大部分航天器會在大氣阻力的作用下,墜入大氣層而燒燬。然而,軌道較高的航天器在達到工作壽命後,便失去控制,在太空中漫無目的四處遊蕩,這些廢棄的航天器還可能因相撞、結構老化、燃料箱破裂等原因而發生爆炸、解體,從而產生更多的碎片。當然了,航天器產生太空垃圾也可能是人為採取的行動造成的,例如美國和蘇聯在七十和八十年代進行了十多次太空武器實驗,摧毀了數十顆靶星,產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

此外,宇航員在太空工作時,也會拋棄或不小心丟失一些東西而產生太空垃圾。比如一九六五年,雙子星座四號飛船的宇航員埃德懷特進行太空行走時,就丟失了一隻手套。目前,宇航員已被禁止在太空中拋棄固體物品。”

範無病摸著自己的鼻子苦笑道,“總而言之,我花了幾億美元買下來的衛星,註定是會變成一堆太空垃圾的。”

那位專家笑道,“小一點的太空垃圾可造成航天器表面坑坑窪窪、傷痕累累,嚴重的可造成內部敏感元件的感應放電。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