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85年,也就是去年,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ieee802委員會定義了一個標準——10broad36,用於規範在有線電視網路的同軸電纜上建立一個10m的乙太網。
唐煥自然有自己的技術推進節奏,沒有必要跟著這些機構摸著石頭過河地探索。
現在的網際網路,之所以沒有辦法把速度飆起來,源於底層架構比乙太網這樣的區域網複雜不知道多少倍;而傳統公用電話網路、有線電視網路使用自身的網路資源提供網際網路服務,進一步加大了其中的複雜度。
從根本上來講,把視角放到極致的微觀——物理線路和上面傳輸的訊號流,它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各種編碼、解碼的轉換,這也是it技術的終極奧義所在。不管是機械式、機電式、電子式,還是仍然處於科幻小說階段的光電式、量子式計算機,只是工具不同而已,它們的演變只是為了提供更快的效率,轉換此類數學上的編碼和解碼。
這些編碼和解碼屬於軟體成果,只要智力資源足夠,就能推匯出來;但轉換這些編碼和解碼的運算器件,就要受制於硬體發展的客觀水平了。
類似於唐煥麾下的研究中心已經推出了快閃記憶體這一產品,但現階段只能簡單用於板卡之類的固化程式儲存,想不惜成本堆積出來一塊固態硬碟也很困難,因為拿不出具備足夠運算能力的主控制器。
現在網際網路同樣如此,各種方案裡的編碼解碼和訊號處理器運算能力相互制約,研究者們找不到一個最優的解。
唐煥就不一樣了,他天生就有全域性觀,從原本時空幾十年後成功的data…over…cableserviceinterfacespecifications——有線電纜資料服務介面規範即docsis倒推,便知道現在應該怎麼找到解決方法了。
docsis大行其道的年代,有線電視網路基本發展到了hybridfiber…coaxial——混合光纖同軸電纜網路即hfc階段。
它由光纖幹線、同軸電纜支線和使用者配線網路三部分組成:從有線電視臺出來的節目訊號,先變成光訊號在幹線上傳輸;到使用者區域後,再把光訊號轉換成電訊號,經分配器分配後,透過同軸電纜送到使用者。
而現在,光纖技術的應用雖然開始得到極大的重視,但有線電視網路還處於cabletelevision——catv,即幹線也由同軸電纜擔任的階段,首先就不需要hfc上電視臺到光纖幹線的電—光訊號轉換,以及進入使用者區後的光—電訊號轉換,難度下來了一大截。
在諸如此類的層層分解下,再拋掉qualityofservice——服務質量即qos、voiceoverip——網際協議通話技術即voip、資料加密解密、網路安全等等暫時用不到或者可以稍後考慮的特性,唐煥終於得到了一套屬於自己、符合現在客觀條件的cablemodem——線纜調變解調器網際網路服務技術解決方案。
唐煥之所以肯花十幾億美元的資金,幫助泰德·透納收購大都會媒體的有線電視網路,除了想讓自己的勢力進入傳媒領域、好萊塢的娛樂產業和傳媒產業聯姻之外,也是奔著有線電視網路具備提供網際網路接入的能力。
要知道,原本時空裡再過個十來年,cablemodem逼著電信公司大力推動adsl技術來抗衡,併成為一種主要的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方式。由此可見,它的潛力有多大了。
曾經去過矽谷庫比蒂諾研發中心參觀過的泰德·透納,也是在唐煥關於此類前景的忽悠下,擴張透納廣播公司有線電視網路的腳步才如此近乎瘋狂。
“你的cablemodem,現在可以提供的網路接入速度是多少?”泰德·透納雖然不怎麼懂高科技,但一些重要的指標還是瞭如指掌的。
“在當前的1。0版本技術標準規範下,cablemodem理論上可以提供320kbps的網路接入速度。”看到泰德·透納一聽到這個答案,兩眼便好像冒起了綠光,唐煥連忙進一步強調道:“注意,這只是理論。”
“實際比理論再縮水,從百位數降到十位數夠了吧?而現在電信商控制的公共電話網路所能達到的速度,還屬於個位數。”興奮的泰德·透納,理所當然地推論道。
“你還真說對了,我的計劃是,第一階段,針對個人使用者提供的網路接入速度是14。4kbps,商業使用者會再高一些。”唐煥點了點頭,“過快的速度,對包括核心部件訊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