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輔臣,直接收益的就是張溥和吳偉業等人了,吳偉業無所謂,這段時間在翰林院,和他的關係還是不錯的,但張溥就不一樣了,可以想象,一旦張溥回到京城,進入到朝廷之中,將是他的死對頭。
可參加這樣的討論,鄭勳睿不能夠隨便開口,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他需要提出明確的理由,否則就是胡言亂語,會遭受到訓斥的,他進入翰林院不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對朝廷大臣根本不瞭解,更不用說對姚希孟了。
更加要命的是,皇上是看上了姚希孟的,想在討論的過程之中,提出來反對的意見,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內心裡面,鄭勳睿是絕不願意讓姚希孟得到提拔的。
會推剛剛開始,左都御史陳於廷就舉薦了詹事府少詹事姚希孟,理由是很充分的,什麼中正直爽,什麼學識不凡,什麼為人清廉等等,陳於廷說完之後,不少人跟著附和,認為姚希孟是很不錯的。
皇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看來對這樣的推薦很是滿意。
殊不知這個時候,反對的聲音出現了,內閣輔臣、吏部尚書閔洪學堅決表示反對。
鄭勳睿感覺到了頭疼,這次的會推,好像變成了周延儒和溫體仁之間的較量。
陳於廷是周延儒一邊的人,閔洪學是溫體仁一邊的人,既然兩邊開始了博弈,那肯定不會客氣,你贊成的我就要反對,反正不會讓你得逞,至於說皇上賞識的事情,暫且放到一邊。
閔洪學的態度非常堅決,理由一樣充分,根據吏部對官吏考核之意見,姚希孟為官這麼多年,沒有提出什麼真正的意見建議,能力堪憂,這樣的人不能夠成為內閣輔臣。
雙方的爭執就此展開。
這樣的爭執是毫無意義的,爭來爭去,根本就不是為了朝廷考慮。
皇上終於忍不住了,開口詢問內閣次輔徐光啟的意見。
徐光啟在內閣之中的份量很重,很多時候可謂是一錘定音,可惜因為過於操心登萊新兵訓練的事宜,導致身體出現了問題,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夠上朝了,曾經寫出了辭呈,可皇上沒有同意,說是朝廷有重大的事情討論,請徐光啟參加,其餘的小事情就不要麻煩了。
這一次徐光啟的態度,讓皇上頗為失望,因為他說一切憑皇上做主。
周延儒和溫體仁之間的爭鬥,徐光啟豈能看不出來,他無心也無力捲入到這樣的爭鬥之中去,他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早就看穿了一切,身體每況愈下,除了關心登萊新兵的訓練情況,其他的事情基本都不過問了。
“鄭修撰,說說你的看法。”
鄭勳睿本來是站在最後面的,絲毫的不起眼,這表示他沒有發言的權力,會推內閣大臣畢竟是朝廷四品以上官員的事情,他來參加,等同於觀摩。
想不到皇上這個時候點他的名。
鄭勳睿慢慢走出列,來到了前面。
“皇上,臣對姚大人不甚瞭解,無法評價,可臣對會推閣臣有看法。”
四周迅速安靜下來,看著鄭勳睿,沒有人想到鄭勳睿會說出來這樣的話語,這會推閣臣可是皇上親自提出來的,誰要是反對,那就是對皇上不敬,難道這個鄭勳睿,頭腦出問題了。
“閣臣乃是朝廷柱石,關乎朝局之安穩,若是用人不當,造成之危害巨大。”
就連皇上的臉色都有些變化了,他想不到鄭勳睿會說出來這樣的話語。
“上至閣臣,下至知縣、縣丞、主薄,都是代表朝廷治理天下,都是為皇上盡忠盡職,奈何官吏數目繁多,皇上之精力難以企及,故而吏部代表皇上管理天下官員,予以考評,定下優劣,供皇上擢升罷黜。”
“臣記得貞觀年間,御史大夫杜淹曾經上奏太宗皇帝,言諸司衙門的文書,恐怕有差誤,懇請讓御史逐一檢查,糾正其中的偏差,丞相封德彝當即奏報皇上,言設官分職,各有許可權,違法亂紀之情況出現,御史自應彈劾,可若是御史遍查諸司文書,查詢其中紕漏,可能過於的繁瑣,杜淹聽後沉默不語,太宗皇帝詢問原因,杜淹回答,天下之事,各有其理,若是正確,就應該聽從,封德彝所言,符合執政之要求,讓他心服口服,不敢妄自評論。”
“臣以為,各司其職乃是朝廷各部門之本分,該是皇上決策之事情,就算是皇上想著集思廣益,讓下面發表意見,朝中大臣也要依照各自之職責來回答,選用德才兼備的賢良,去除害政誤國的奸佞,創造集思廣益、同舟共濟之局面,這是最佳之局面。”
“朝中閣臣,理應是皇上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