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桑�寄暇┤∩蝦#�夥糯舐健�

史家一般鹹認,這場國共內戰,或稱解放戰爭,又被稱作為「第二次國共戰爭」(以別於第一次戰爭),是以蔣介石下令國民黨軍隊於1946年6月26日先發動圍攻*紅區的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全程三階段,是這樣:

先講內戰第一階段,由1946年7月至1948年6月,國民黨意圖以龐大軍力全面出擊攻打共產黨。不分南北西東,分別包圍進攻。共方採取防禦的運動戰,寧願放棄城鎮地盤,但要儲存戰鬥實力。所以,*表面上常失利,但藉機會在轉移中部署反攻。這是「防禦轉移」期。

在這階段,國軍以攻佔重要的*紅區地盤為主,*則是寧願棄城失地,務要在轉移中保持實力,然後,設法集中優厚軍力,伺機圍殲對方追兵。因此,所謂防禦轉移,實則在運動作戰中,除自衛應戰,又迂迴反擊。

例如,*中原紅區根據地被圍攻之後,*採取所謂「中原突圍」應敵。其實就是放棄原有的根據地,分兵幾路轉移,誘敵四散追搜。其結果是,中原紅區主力由李先念、鄭位三率領,向西突圍移至鄂豫陝邊界上,靠近延安,另建基地。王震獨自率一小部,橫越四省,抵達陝甘寧區外圍。此外,曾有一小部向東,入蘇皖區根據地;一小部至陝南,一小部至鄂西,一小部留原地,各自遊擊作戰。這樣,除依然儲存實力外,還能繼續牽制國軍。在東北的紅軍,則由*與羅榮桓率領發展北滿與南滿。

史載,在最初四個月,各地紅區棄失城鎮共一百零五座,但卻殲滅國軍二十九萬餘人,繳獲對方武器無數,從而加強隊伍裝備。又由於國軍佔據了地方,需要分出大部軍力駐守;出擊力量,逐步減弱。又四個月,*又再丟失城鎮八十七座,後又收復城鎮八十七座,戰況在運動中出現新轉化。自1947年2月起,國軍由全面出擊突改為重點進攻,集中軍力,只攻兩地區:一是延安;二是山東。

包圍陝甘寧區的胡宗南部,有國軍二十三萬,從南、西、北三面並進。3月19日毛澤東選擇從延安撤出,但仍率領*中央,轉入陝北高原,繼續指揮作戰。同時,下令彭德懷領西北紅軍對胡宗南國軍進行阻擊,誘敵深入,以小制多;使出所謂「磨菰」戰術,竟拖住了圍攻主力。至於山東方面,國軍由顧祝同領大軍六十萬,因應付游擊戰,正面齊頭並進,反被慄裕用主力戰,在孟良崮戰役挫敗。又據有關資料,國共雙方軍力經過一年戰鬥,出現此消彼長。原先在1946年7月時,國方有四百三十萬,共方僅一百二十萬;但是至1947年6月初,國方軍力已跌至三百七十三萬,共方則增至一百九十五萬。由此可見,*迅速增長,國軍逐漸減縮。接著,毛澤東發出新的出擊策略。於是國共雙方遂進入另一段「戰略相持」的新對抗。

內戰第二階段,由1947年7月至1949年3月,共產黨開始以有限軍力發動反攻並扭轉弱勢。其戰略是,多處牽制國軍,著手先取東北。國軍因搶佔大城市,防線長,分薄兵力,反而由主動變被動。整個過程就是,*遣軍強渡黃河,把戰爭引向國統區。在*史上,就是「劉鄧進軍大別山」,繼而策動「三大戰役」,奪東北、華北。隨而,乾坤扭轉,軍力超前。這是「化弱為強」期。

在這階段,*反守為攻,冒險挺進敵後。用毛澤東的解釋是,把防禦圈由內線打到外線去,把決戰場自紅區帶進了白區。這是「決心不要後方」,採取「長驅直入,插敵心臟」策略;亦即採用「先佔領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以鄉村包圍城市,再奪取城市」戰術。毛澤東的全域性部署是:「三軍配合,兩翼牽制,解放東北」。即是,以劉鄧率所部渡黃河,進大別山為主力;隨以陳毅、慄裕率華東野戰軍為左翼;再以陳賡、謝富治率太嶽兵團進豫西為右翼。這三支軍隨後分別在黃河至長江之間發展鄉村包圍城市部署。兩翼則是,以陝北軍攻榆林,以山東軍攻膠東,務使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迄沿海這大片幅員變作國共對峙戰場。其作用是牽制關內國軍,使其忙於應戰,無暇另抽兵力,出援關外抵擋*攻勢。

事實果然,*這些進攻,迫國軍取守勢。蔣介石最初下令採全面防禦,繼而改為重點防禦;並以衛立煌掌東北、傅作義掌華北、劉峙掌華東、白崇禧掌華中,分別擔任該區「剿總」司令。*亦抓重點圍攻。1948年4月,*奪回延安;5月,毛澤東率*中央及紅軍總部遷至河北西柏坡,又紅軍已易名叫「中國人民解放軍」。從9月16日至24日晚,*更發起並奪取了濟南的戰役,又這一役被比喻為*扭轉內戰全域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