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西西比河水災的農民來說就不是財富。兩尺高的新雪對滑雪勝地的老闆來說是額外的財富,對一個道路清潔工來說大概只是一個會把腰累斷的負擔。手風琴對一個波爾卡樂隊的樂手來說是財富,對重金屬樂隊來說就不是。

經濟增長並不在於生產更多的東西,而在於生產更多的財富。當然,物質的東西能對財富有所貢獻,而且很顯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財富的生產也很重要(手風琴是用某些物質材料做成的,雪也可以用造雪機生產)。甚至像健康、愛和心靈的寧靜這類〃非物質〃的東西也有某種具體的物質表現。但是,財富的增長和物質產品的體積、重量或數量增長沒有必然的聯絡。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拋棄〃財富=物質的東西〃這一見解,它講不通,而且會妨礙我們理解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專業化和交換,而這些正是亞當·斯密所謂的商業社會的核心。

2。3 貿易創造財富

對貿易的懷疑至少可以上溯到亞里士多德。這些懷疑傾向於認為,自願的交換總是(或應該是)等值交換。其實反過來才對:自願的交換從來就不是等值交換。如果是的話,交換就不會發生了。交易雙方互相合作,都得到了獲得更大價值的機會。對於雙方來說,獲益的機會就是一種激勵。在資訊公開且自願的交換當中,雙方都期待透過放棄某種價值較小的東西來獲取某種價值較大的東西。如果傑克用自己的籃球向吉姆換取棒球手套,就表明傑克認為手套比籃球價值大,而吉姆認為籃球比手套價值大。我們觀察到,人們都是以一種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為代價,自願換取另一種他認為價值更大的東西。從任何一方來看,交換都不是平等的,因為雙方對價值的判斷不一樣;否則,他們就不會重新安排籃球和手套的產權(〃現在手套是你的了〃)。而這正是貿易的生產性的根源。傑克的財富比以前多了,吉姆也一樣。交換是生產性的,因為雙方的財富都增加了。

〃不對,〃教室後面傳來一個愛爭辯的聲音,〃財富沒有增加。傑克和吉姆感覺比原來好,這沒錯;他們可能更高興,僅此而已。但是交換並沒有生產出什麼,還是一個籃球和一隻棒球手套,不管新主人是誰。〃

是的,交換是沒有生產出什麼新東西。但究竟什麼是生產呢?我們立刻會想到工廠、投入的原材料、工人們的汗水和辛勞、最終產品的包裝。我們只想到了生產的技術性因素……僅僅看〃常規〃。我們還忽略了另外一點,就是棒球手套和籃球的製造商試圖在技術上把這些材料重新配置,做成更有價值的組合。他們試圖增加價值,這才是經濟因素,這也是廠商製造它們的根本原因。這隻需要突破常規想想。

用籃球換手套沒有製造出什麼新東西……這並不需要另外的高難技術……但確實製造出了一種雙方都認為更有價值的新模式,這就是他們開展貿易的原因。它增加了雙方的價值和財富。不妨把交換看成是另一種生產方式,傑克把籃球作為〃投入〃,得到棒球手套作為〃產出〃;吉姆則把手套作為〃投入〃,把籃球作為〃產出〃。

每個人都用一種有價值的東西換取另一種更有價值的東西。每個人都發生了成本。實際上,任何選擇或行為都伴隨著代價,一個被捨棄的機會。按照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獲得某物的成本就是獲得它必須付出的代價的價值。為了強調,我們稱之為機會成本。傑克認為籃球有價值,但他自願用籃球作為代價換取了他認為更有價值的手套。吉姆認為手套有價值,但他用手套作為代價換取了他認為更有價值的籃球。每個人都認為收益大於成本。他們都享有淨收益……財富的增加。

這種額外的收益是從哪兒來的?如果傑克在交易之後享有更多財富,看起來這額外的收益一定來自吉姆。但要知道,吉姆也享有更多的財富。這不可能是從傑克那裡拿走的。正相反,自由貿易是一個機會,能同時為交易雙方創造更多的財富。每個人在交換中合作,就能找到一個增加自己財富的方式。

這一生產性過程(交換)的結果是雙方的產出的價值都比投入的價值大。要使一項活動有生產性,不需要別的什麼了。交換擴大了真正的財富。如果雙方想得到更多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是一個高效的方式。

▲虹▲橋▲書▲吧▲BOOK。

第10節:效率、交換與比較優勢(3)

2。4 值不值?效率與價值

經濟學家常把效率掛在嘴邊。現在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一輛車每加侖油能跑25英里,另一輛車每加侖油能跑75英里,哪輛車效率高?初看起來,好像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