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他總也不明白。許多國家共產黨的署名後面都加了個括號,內注“馬列”兩字。難道世界上還有不信仰“馬列”的共產黨?

不過,儘管世界形勢一片大好,儘管還有問題不明白,但是,他們目前正肩負的三線建設任務,似乎仍趕不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戰略要求。襄渝線建設還需加快速度。為此在86團和47團之間,又增派來了23團。於是,47團和86團就以相互接壤的構元渡口為界,分別向上遊和下游收縮,給23團讓出施工地盤。

二營奉命向下遊小棕溪一帶轉移。軍令如山倒,天雨路滑,道路泥濘,施工困難以及生活的不便,均不能影響軍令的執行。於是,在連綿的秋雨中,學兵二連隨著二營,開始了艱辛的轉移搬遷。

小棕溪位於長沙壩下游的十幾公里處。兩岸夾峙,山高坡陡。公路懸在離江岸約五十米高程的山腰,公路上面仍是五、六十度的陡坡。在公路的一個轉彎處,公路下面有一段開挖出的鐵路路基,可容營部駐紮。其餘各連,只能在公路上方沿線擺開。學兵二連仍擺在了全營最東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要搬遷,首先要在這邊建營房。而那邊的施工還不能中斷,直到23團來了接著幹。屆時二營所有的營房以及水池水管等硬設施,必須完好無損地向23團移交,使23團不必再為此再費時費工。整個工作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

工期緊,任務重。連長親自帶領二排、幾頂帳篷、幾名炊事員、行軍鍋以及糧油副食南瓜等,來到小棕溪,選了一段較寬處的公路,在路邊安營紮寨,開始了又一次建房施工。

好在這次蓋房,不再是以前費工費時的乾打壘,而是新型的鐵構件的活動房。所以此次蓋房的重點,是在公路上方的陡坡上開挖房基。

連長搞測繪是行家裡手,所以先為學兵二連的新營區設計了張漂亮的藍圖。根據圖紙,學兵二連依山而建,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是一至十二班的整排長房;中層是連部,包括衛生室、理髮室、材料庫及材料員室。西邊為一小操場。說是小操場,其實僅夠全連集合。跑操還須上公路。小操場的外緣是廁所。連部下面是廚房、炊事班、司務長室及倉庫。西邊設計了三間小招待所。層與層之間,有二十級寬大的臺階相連。下層與公路間的臺階,修成了“之”字型,既為減緩坡陡,也有“曲徑通幽”之韻。縱覽全圖,群屋重疊,錯落有致,宛如山城。

藍圖雖好,要成現實,還需實幹。

到達這裡的當天,二排各班先搭帳篷,再建一個如臨時工棚般的小夥房。連長則帶著二排長王###,副排長靳雨生及通訊員郝平,拿著皮尺、白灰和圖紙,冒雨上山去畫線。等帳篷搭好,晚飯做熟,連長他們回來時,已淋成了落湯雞。

第二天,仍下雨。下雨也得幹。開挖從最上端開始。挖開不厚的土層,露出一層厚厚的風化石。風化石外觀是石頭,實質也是石頭,只是經過千萬年的風化,有些用手一捏,能成齏粉。但這層風化石,並不好挖。它和泥土 、硬石、巨石摻雜在一起。風化石本身軟硬、大小也差別很大,遇上嵌于山體的硬巨石,還得掄起八磅錘,打鋼釺、鑿炮眼、裝炸藥,將其炸碎。而遇上碎石窩,一挖,則垮塌下一大片。所以上層開挖出的崖面,如狗啃般凹凸不平、坑坑窪窪 。反正將來要被房屋擋在後面,也就不必過於精心。

而上層與中層之間以及中層與下層之間,則用石塊砌起了漂亮的擋牆。這不僅是為美觀、堅固,其實也省工——擋牆的高度,相當於開挖的深度。開挖出的土石方填於壘起的擋牆內,等於上三角填於下三角,省工又實用——只是誰也沒有料到,這省工省時的突擊式做法,竟給日後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修好了梯田般的三座平臺,接著就是在平臺上蓋房子。這種新式的、用鐵棍焊成的活動房構件,組合起來很快。費工費在用竹蔑或荊條,往鐵房架上編籬笆。最費工的,是用土和泥往籬笆兩面糊泥巴。糊泥巴倒不困難,困難的是泥土不好找。當地的泥土,嚴格說,其實就是風化了的石粉,捏在手裡滑滑的,一點都不粘。而且還和石渣混在一起。不過篩,無法用;過了篩,只剩下一點。一連多日,連長、郝平、王###和靳雨生,在附近山坡上到處跑,找土源。

儘管困難,可學兵二連的建房速度,仍是全營第一。提前原計劃一星期,學兵二連搬遷完畢。儘管這薄薄的泥壁房不如干打壘保暖,儘管秋雨連綿,溼溼的牆壁還需用人的體溫去焐幹……

剛遷新址,需要乾的事情很多。如營部的炸藥庫,營部招待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