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安全性表格,實施佇列研究。我們每個月均給臨床醫生一個總結,將主要不良事件及聯合用藥的安全性向醫生報告。在我記憶中,沒有發現肺損害的訊號。
成立特別小組,每天碰頭;同中央電視臺聯絡,澄清愛若華並沒有在日本銷售的事實,請求予以公開更正;嚴密監視日本藥監部門的反應,關注日本本土的事態發展,透過公司小陳的日本朋友拜訪日本厚生省;集體起草“告醫生的信”、“告病人的信”及“告藥師的信”,申明對事件不予否認,密切關注,隨時通報;任命新聞釋出人,統一口徑及渠道;保證所有電話暢通,專人24小時守候,按三封信的原則回答不同人群的問題;通知全國用藥醫生及藥劑科主任,積極蒐集有關肺部不良事件案例;總結所有安全性觀察的資料,攜原始表格及總結報告奔赴位於北京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
後記(2)
中央電視臺的電話通了,但回答讓我們失望及無奈,他們表示除非國家下檔案要求他們更正,否則是不可能。只有靠自己了!
我帶著負責研發的小袁、負責病人服務的小賈、負責公共關係的小何、負責生產的王大姐出發到北京。一路上,我反覆思索,這個藥是我從試驗室一步一步研發出來的,我對它的安全性有很深的瞭解。特別是上市後的安全性觀察已覆蓋2萬多人,在6萬份表格中,沒有發現類似日本的病人死亡事件。我有信心用科學的資料證明愛若華在中國無罪。
走進SFDA的“藥物再評價中心”大門之前,小陳傳來日本厚生省態度,表示對事件關注,但不發表評論的訊息,這更使我增加了信心。SFDA的領導們在期待著我們,我帶著隊伍分別向“藥物再評價中心”、“安監司”、“註冊司”、“新藥審評中心”作了彙報,每到之處,都能看到“愛若華”申報新藥的材料早已攤在桌上。領導們認真地聽取了我們的彙報,安監司則要求我隨叫隨到,並表示將在近期召開“愛若華”上市後再評價會議。
媒體不斷地深入報道,100多家報紙相互轉載,點名道姓,病人退藥的行動此起彼伏。我們通報醫生、病人、藥師的信已發了三輪,不斷更新著事態的進展,通報上市後不良反應觀察的新資料,不斷聽取醫生們對自己經治病人的回憶。安徽的李主任在忙亂的通話間隙撥通了我的手機,她興奮地告訴我,一個乾燥綜合徵的病人因伴有肺纖維化,不能服用甲氨蝶呤,在一年半前改用愛若華。得知日本事件後,將病人叫回,行CT檢查,意外發現肺部的纖維化明顯減輕,CT片已在來上海的路上。這真是個意外驚喜,我為不迴避事件,積極追溯不良事件病例的決定而自豪。
再赴北京。再評價會上我做了彙報,從基礎到臨床均證明愛若華不會導致間質性肺炎,比其他同類藥物更安全有效,同時,有資料提示,它可能會減輕肺纖維化。在座的藥學、風溼病學、呼吸專家不停提問、討論,氣氛熱烈,話題涉及到藥物的超適應症使用、如何開展上市後安全性觀察、醫生和藥師如何協作保證臨床用藥安全,等等,整個再評價會議變成了高水準的學術研討會。
終於等來了SFDA的結論:愛若華是一個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有效的藥物,日本在上市半年內發現5名病人服用德國生產的同類藥期間患間質性肺炎死亡,我國未發現類似情況,要求醫生按說明書用藥,要求生產企業繼續密切觀察愛若華的不良反應……新華社向全國各大媒體發了通稿,中央二臺對我們的新聞發言人進行了採訪,在早新聞中播出,公開更正之前的報道,並正確報道了國家SFDA的結論。
後來我被告知,建國以來,SFDA只有過撤銷藥品批文及藥品生產許可證的記錄,出文再肯定一種藥品,這還是第一次。本想僅將結論公佈在SFDA的網站上,但國務院新聞辦執意要求新華社發通稿,向全國人民公告。
危機在國家公正的結論中化解了。我們同國家機關、醫生、病人、藥師、團隊凝聚得更緊密了,因為我們共同面對了不測,共同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思維方法,唯物主義的精神面對危機,經受了考驗。回憶在危機四伏的一天天裡,是堅定的科學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支撐著我們向前走。
日本事件像是突如其來的巨浪,它幾乎將一個產品捲入海底不得翻身,讓人恐懼;但它又讓人興奮,只要面對現實,掌握要領,迎風踏浪,就能將事業推向另一個高度。事件之後,我們的安全性觀察受到國家的支援,我多次被邀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演講,在國家機關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為官員們做培訓。愛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