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不是說嗎,樹老根多,人老話多。看到羸煬和秦曉篆性情比較隨和,眾監造很快就放開了拘謹的表情。
這時候,就聽痴者開口道:“總監造大人,聽說您原來在蒙恬將軍營中,這次又救了皇子嬴高,立下大功。不知大人對兵馬俑製造方面熟悉不熟悉?”
羸煬聽罷,趕緊欠身拱手施禮道:“老伯您好,我與義弟篆對兵馬俑製造並不熟悉,這次僥倖治好了公子高奇毒,被陛下委以重任,實在不堪託付,還要仰仗眾位監造大人相助,大家齊心協力,才能不辱使命。”
“是啊,是啊,今後尚要依靠諸位鼎力相助,大家同心同德,認真監造,才能推動工期進度,保證加工質量。在此我先替羸將軍謝過大家了!”聽聞羸煬謙虛,秦曉篆也是不甘落後,站起身衝著大家作了一個羅圈揖。眾監造紛紛頷首,並拱手回禮。
秦曉篆剛剛坐定,就聽羸煬師兄說道:“痴者老伯,昨日章邯將軍講過,眾監造中要屬您老德高望重,技藝嫻熟,還有總辦一念大人,亦是年輕有為,製陶經驗豐富,其他監造大人更是技藝高超,各有所長。今日亦無甚事,大家邊喝邊談,為吾與篆講講這兵馬俑製作工藝,不知可否?”
“喏,沒問題,只要大人願意聽,老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願意追隨兩位大人效力,盡犬馬之勞。”痴者表情莊重,不卑不亢的言道。
啜了口茶水,痴者開口講道:“大人,這兵馬俑製作工藝,看似簡單平常,實則極其複雜,頭緒環節頗多。”
“首先來講,製作兵馬俑的主要材料,主要是粘土、細泥和糠皮三種。第一步,先用粘土製成兵馬俑的泥坯,然後再用土窯燒製成兵馬俑模型,咱們一路上看到的那一座座土窯,就是燒製作坊。第二步,在燒製的兵馬初始模型上覆蓋一層細泥,在細泥上繼續加工刻畫,使兵馬俑的髮束、表情、手勢更細膩,栩栩如生,這些都是在工坊中完成。第三步,要用糠皮填充兵馬俑內部空間。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幾百斤的兵馬俑總不能是實心的吧,所以兵馬俑的體內就用內裝糠皮的模袋作為支撐,經過反覆試驗,糠皮就是最好的填充物。
當然了,這些最基本的工作,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乃是咱們營中的勞工、雜役和從鄉下調來的工匠完成。另外,老朽還要告訴大人一個引人發笑的傳聞,有人傳言說兵馬俑是將活人密封在泥裡面燒製成的,這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還有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需要稟告大人知曉,就是每個製陶匠人必須在自己製作的陶俑、陶馬身上列印或刻劃陶工名字,這是皇帝陛下的聖旨命令,目的是為了區分責任,將來有據可查,避免扯皮或推卸責任。”
秦曉篆明白,這件事的開端,來源於戰國中期秦國的“物勒工名”制度,這是秦國政府管理官府手工業、保證產品質量、控制和監督工匠生產的一種重要手段。將這種手段運用於秦陵兵馬俑的製作上,一方面加強了對工匠的控制與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作品質量的提高。
根據專家考證,在出土的陶俑、陶馬身上的一些隱蔽處,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些刻劃或戳印文字,但是字數很少,一般只有兩個字,最多的一件有11個字;這些陶文除了編號以外,都是陶工的名字。
這些陶工的名字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在人名前帶“官”字的,簡稱作宮字類;二是在人名前帶“右”字或“大”字的,省稱作右字和大字類;三是人名前帶一地方名的;四是隻有人名的。這些人名,多數僅有一至二個字,個別的為三個字。
在上述四類陶工中,第一、二類是來自中央官府製陶作坊的陶工;第三類是來自地方製陶手工業作坊的下層陶工;第四類因刻劃文字過於簡略,目前對其來源尚難作出準確判斷。
而且秦曉篆還知道,根據後世的科學資料查明,製作兵馬俑的材料與剛才痴者老伯口中所講的幾乎分毫不差。這些粘土主要是由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鐵等成分組成。
宮字類陶工的名字均發現於陶俑身上,陶馬身上目前尚未發現,而且多刻在陶俑衣服下襬底部的隱蔽處,少數刻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發現刻字陶俑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
這些陶文的字型均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較規整,為陽文,大多數四周有邊欄,字與字之間沒有界格,字的排列絕大多數是由左向右橫排;刻劃的文字較草率,文字排列順序不一,或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或橫排,或上下豎排。
在陶俑身上,還發現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目前已發現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