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三千騎兵的動靜實在太大,想要隱秘靠近敵軍的難度實在太大,所以柴克宏主張只用一千騎兵。
他的這個主張也得到了侯瓚的同意,所以最終動用的就是一千人。
當梁軍撤回梁國控制的區域後,就像楊渥等人之前預料的那樣,梁軍各部將士的警惕性都迅速下降,雖然高層將領心中還有些戒備,但下面的那些將士們卻思鄉心切,都在想著如何儘快回去,對於即將來臨的突襲一點防備都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那些普通的將士,就是那些負責外出偵查敵情的斥候們也放鬆下來,對自己的差事草草應付。
就這樣,當牛存節統領的主力已經快要抵達宋州時,柴克宏率領部眾對位於後方的賀瑰發起了進攻。
大軍撤退的時候為什麼容易被敵軍所趁?或者說為什麼歷史上有那麼多的軍隊在撤退時遭到大敗?說到底無非是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指揮上的不靈通。
這個時代不像後世,有各種各樣的通訊方式,電話、電報,甚至是網路,通訊衛星等等,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將命令釋出到各部去。
這樣一來,某一部的將士遭到敵軍突襲,其他各部就能很快得到訊息,並且透過各方面的訊息,判斷出敵軍的實力等,從而做出最適當的應對;同時各部將領的命令也能夠及時下達下去。
但現在這個時代可不同,在現在這個通訊手段還極為原始的時代,若是某部將士遭到突襲,其他各部是不可能迅速得到準確訊息的,指揮官的命令更無法及時的傳達到各部去。
這樣一來,在遭到突襲時,那些將士們在搞不清敵軍實力的情況下,極有可能產生恐懼心理,而這種恐懼心理往往還會迅速蔓延,傳遍整個大軍。
若是那些將領能夠有效指揮的話還好些,但實際上在遭到突襲時,將領很可能無法有效指揮各部,只能任憑各部將士各自為戰。
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將士們的心態問題。
因為大軍原本正在處於撤退之中,大家心中想的都是如何返回家鄉等,根本沒有意識到戰鬥的來臨;等到敵軍突襲時,將士們在恐慌之中所做得第一個反應肯定不是反身去抵擋敵軍,而是立即逃跑。
再加上撤退中的軍隊往往處在行軍狀態,受限於道路的寬度,全軍往往拉得很長,這就更加不利於戰鬥和指揮。
這樣一來,當受到敵軍突襲時就很容易導致整支軍隊的潰逃。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大潰敗,無不是這樣發生的。
比如兩年前朱溫的那次大敗,他統領著號稱五十萬,實際上也有十五萬左右的大軍前去攻打趙國,結果李存審僅僅統領八百騎兵趁亂突襲了梁軍的營地,雖然給梁軍造成了一些傷亡,但並不致命。
不過混亂之中,梁軍根本不知道晉軍的實力,再加上之前被晉軍俘虜後放回來的幾個梁軍士兵聲言晉軍主力已經到了,於是在一片惶恐之中,朱溫分不清敵軍虛實,最終選擇連夜遁逃。
而這個最終被證實為謠言的假訊息,也讓朱溫在羞怒之中病重,最終去世。
如今梁軍遇到的局勢就是如此,在一片恐慌之中,遭到突襲的將士們根本不知道吳軍實際上只有一千騎兵,他們還以為吳軍的主力已經抵達,頓時各部將士紛紛潰逃。
等到訊息傳到牛存節這裡來的時候,後面的賀瑰統領的一萬大軍早已經潰逃乾淨,初戰告捷的柴克宏並沒有選擇收手,而是統領麾下繼續向梁軍主力發起進攻。
而這個時候,由牛存節統領的梁軍中軍同樣處在行軍的狀態,許多將士還沒有做好迎戰的準備。
這時候,從賀瑰所部逃出來的潰兵就已經將吳軍突襲的訊息傳遍了梁軍的中軍,各部將士立即恐慌起來,許多將士出現騷動,一時間人心惶惶。
牛存節雖然迅速下達命令,試圖安撫住將士們,讓各部將士做好應敵的準備,然而他的命令尚未下達,吳軍騎兵就已經殺了過來。
眼見得遠處依舊沒有什麼準備的梁軍中軍,此時正顯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許多將士們擁擠在一起,各個小隊計程車兵相互推擠,混亂得不成陣型。
眼見得如此良機,柴克宏哪裡還會猶豫。
他將手中帶血的馬刀高高揚起,大聲朝著周邊將士們喊道:“隨本將殺過去……”
一千早已經被之前的戰鬥激得熱血上頭的將士們此時更加熱血沸騰,一個個眼珠則瞪的溜圓,嘴裡彷彿野獸一般大聲呼喊著“殺啊”。
雖然這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