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師與醫生合作,配合常規的醫療法為病人治病。我國的音樂療法雖起步晚,但發展很快,尤其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據不完全統計有數千家醫療單位建立了心理音樂治療室。在一些醫院中,專家還開展了“體感音樂療法”的研究,病人躺在裝有震動裝置的床或沙發上,在聽音樂的同時感受震動,這對一些倍感身心疲憊的病人療效很好。

所以說,平時多聽音樂對身體很有益處,如果身體力行地參與,效果會更好。演奏、唱歌對人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我特別贊成老年人參加合唱隊。現在形式多樣的老年合唱團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興起,說明很多人已經注意到了音樂的作用並體會到其中的好處。合唱是一門迷人的藝術,尤其是多聲部的混聲合唱,更是妙不可言。在樂隊裡由樂器演奏出和聲固然動聽,但由富有磁性的人聲所構成的豐厚而飽滿的和聲就更加非同尋常,常常給人的心靈帶來無可抗拒的感動和震撼。我當指揮很有體會,指揮樂隊當然很是享受,但指揮合唱,尤其是混聲無伴奏合唱,那種美妙無與倫比。那是一座由人們的肺腑之聲構築起的音樂聖殿,不用說唱大師們的聲樂套曲,就是幾首短小的歌曲也能令人陶醉不已。比如舒曼(1810……1856)的《夢幻》是大家特別熟悉的一首曲子,我從小就彈過這首曲子,但當我第一次指揮由它改編的無伴奏混聲合唱時,卻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全新感受,多聲部的交錯穿插,長音上豐富飽滿、渾然融為一體的和聲,把人帶進一個虛幻、縹緲的世界:疑是海外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還有很多無伴奏混聲合唱,比如《牧歌》、《在銀色的月光下》、《半個月亮爬上來》等,都是那樣富有魅力,情景交融,人們或是來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廣袤草原,或是在寧靜而美好的月夜和戀人相會。人聲彷彿是一個巨大的管風琴在演奏,那因為注入了人豐富的情感而發出的聲音,使它的和諧泛著一層光澤,我想每一位歌者都會與我一樣,將參與到其中視為一種莫大的享受。

除了和諧之美,歌唱本身也有益於健康,合理地運用氣息會不斷地增加肺活量,吐故納新,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就像傾訴和哭泣一樣,放聲地歌唱也是一種在釋放情感、情緒的過程中解脫自我的過程,而且是一種積極的宣洩,一切煩惱隨著歌聲煙消雲散,換來的是心理上的放鬆。同時由於合唱很多是需要背譜的,有些曲子還要用外文或方言來演唱,無形中會學到很多知識、鍛鍊記憶力,並且提高對細微差別的敏感程度,控制音準、音色及強弱變化,加強與周圍其他人聲音的配合,使人的身心全方位地得到鍛鍊。

記得八十年代初我在美國東部弗吉尼亞時,經常在一個城鎮教堂裡看到一些中老年人聚在一起精心地排練彌撒,這是一群退休的中產階級,他們以這種方式打發時光,那種認真和虔誠令人感動。我有意趁休息時與他們聊天,得知他們每週排練兩次,常在週末和節假日演出,有些人還曾參加過在佐治亞洲首府亞特蘭大舉辦的貝多芬的《歡樂頌》的演出。他們驕傲地告訴我,指揮是鼎鼎大名的羅伯特·肖。談起這些光榮的往事,他們飽經滄桑的臉上泛起青春的光澤,驕傲、自豪和幸福溢於言表。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音樂滋潤人生(3)

無獨有偶。2000年冬天,我在澳大利亞的悉尼訪問,一次與朋友相約去吃飯,到餐館後從附近的房子裡遠遠地傳來一陣若隱若現的歌聲,循聲尋去,原來這是一所土著人的教堂。二三十個棕色面板的土著人的後裔正在專心排練。他們的音色沙啞,發音直白,沒有一點顫音,但唱法很統一,臉上也都是一種神情,旁若無人,三個聲部唱得非常投入。一位老者拿著根長方木塊,按照4/4的節拍很響地搞打著另一塊木頭,像民樂隊裡的梆子,偶爾還停下來說些什麼,練歌的人專心聽,也不提問,木頭一響又唱起來。按專業水平評價,他們的聲音沒有光澤,強弱變化也不多,但因為發音方法統一,聲音和諧,各聲部音準很好,也別有一番味道。當地朋友告訴我,這種民間合唱隊有很多,他們白天干很繁重的活計,但晚上一定要放鬆放鬆,最好的形式是聚集在一起唱歌,寄託情感,消除疲勞和煩惱。

不管從形式還是內容,歌唱都是一種非常健康的休閒方式。它像美化劑,帶給我們愉悅和健康,營造和諧的氛圍,提高生活的文明程度,促進人際交往。同時音樂是大家共同享有的,無論富裕還是清貧,無論文化高低,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歌聲面前人人平等。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歌聲抒懷,用歌聲勵志,用歌聲排遣,歌聲是歲月留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