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6部分

鴻章當時年紀很大了,而且還是太后老佛爺身邊的紅人兒,你說他沒有用,所以,主要的槍口就是對著的丁汝昌以及一大堆的北洋水師的軍官。

當時甚至就有一個運動,叫拔丁運動!

就是朝廷裡誰姓丁,哎對,你要是姓丁,那你就是王八蛋,你就是大奸臣,不是好東西。

其實,雖說叫‘拔丁’,但主要對付的還是李鴻章的手下,但可見當時是一個怎麼樣的喪心病狂的狀態!

就這個狀態,那自然要影響到國外了,雖然很多的列強都看的出來,這很多的事情還不是你清政府的責任嘛,可是既然你們都這麼說了,那我們作為旁觀者,自然的也就要附和了。

所以,在當時的美國,就馬吉芬這個人的遭遇就挺有意思。

一開始的時候,馬吉芬說的東西,那對美國民眾是很不錯的,是新聞,挺好。可後來,大家都覺得,你馬吉芬是不是被炮彈炸傻了?你說的事兒,怎麼跟清朝那邊說的不一樣呢?差太多了吧?

後來到了一個什麼地步呢?

那就是,‘你馬吉芬是不是瘋了?’

哎對,沒人相信他了,說實話,馬吉芬確實是有些瘋狂,因為他在大東溝海戰的時候受傷很重,腦子裡都有彈片,所以,他能不鬧心都起了怪了,而且要知道,美國人那嘴多損,對不對?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你馬吉芬是為了清政府打仗,你不是為了我們美利堅呀!

要知道,美國當年為啥常備兵力那麼少呢?為什麼自己的海軍那麼爛呢?其實就是因為,美國當年是有一個‘孤立主義’的東西,這個主義的意思就是,我們美國就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挺好,反正歐洲啊,什麼別的地方,他們再怎麼打,也跟我們沒關係。

他們的地理位置優勢很大嘛,所以,在這樣的孤立主義之下,你馬吉芬去幫著那麼老遠的一個國家大戰,你這個舉動,本身就很傻B好不好?

這絕對是當時美國民眾的真實心態,是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你說馬吉芬他能不怒嗎?

不被理解呀,而且還被自己效力的一方汙衊,自己還一身的傷,是人都受不了。

當然了,吳祥也就是挑幾個重點給吉倫哈爾講講,體會一下這個悲催的馬吉芬也就行了,這樣咱們也好拍最後的這一場戲。

“我們需要為你做一個開顱手術,因為之前的眼球摘除好像還無法解除你的傷痛……”

一個穿著白大褂的人在對著病CHUANG上的馬吉芬說著。

“我知道了,我想靜靜。”

吉倫哈爾一臉的頹廢,他的眼中全是茫然,他好似在回憶,自己在中國度過的那十年美好的時光,那應該是他人生中最幫的經歷了,而這一切現在都變成了恥辱。

砰的一聲,馬吉芬拔出了手槍對著自己的腦袋來了一下。

“很好!”吳祥示意吉倫哈爾這個傢伙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可以領個盒飯回美國了,另外,這個傢伙在這裡安排的那個臺詞……我想靜靜……日後會不會火呢?

還是不要在意這些個細節吧。歷史上馬吉芬在甲午海戰兩年之後,也就是丁汝昌自殺的兩週年的那一天,也開槍自殺了,他在下葬的時候是蓋著清朝的黃龍旗的,也算是對得起這位國際主義戰士了。

這段歷史先不去談,整個的甲午海戰的這個電影的拍攝工作進展非常的順利……

等會等會,這個電影都拍到現在了。它叫什麼呀?不會你吳祥到現在還沒想出這個名字來吧?

不得不說,吳祥這個傢伙的起名障礙症又爆發了,可要說這個名字。還真的是不太好起。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段歷史吧,被拍過多次了,好多具有代表性的名字已經都被用過了。

像《甲午風雲》。這是經典老電影。《北洋水師》,馮曉寧20多年前的力作,那吳祥的這部片子叫啥呢?

《1894》?,不好意思,那位馮曉寧導演後來又拍了一個電影版本,也叫了這個1894的名字。

其實,就從起名字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甲午海戰的電影。不是很好拍,這個事兒吧。就吳祥的那幫小夥伴,好吧,現在他們都成了‘老夥計’了,這幫傢伙也是跟吳祥提過,就這個電影,一個鬧不好就容易賠死。

當然了,因為有之前《赤色蒼穹》的例子,所以,這幫傢伙也怕被打臉,這說的就比較含蓄,他們的想法還是,你吳祥吳大導演這塊招牌,千萬別倒了。

為啥說這個片子不好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