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行軍以來,像這樣的偏僻之地,還很少見過。可是聽說不久以後,這裡即連年兵燹水旱,匪盜遍地,地方元氣大喪。想來那樣一個民康物阜的世外桃源,遭受到這樣的厄運,也一定頓改舊觀了。

第十八章漢中道上(4)

由寶雞至鳳縣,經過歷史上有名的秦嶺。此為終南山脈,自甘肅入境,綿亙八百餘里,有陳倉、太白、商山等高峰。韓愈的詩有“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之句,可見其地勢的險峻。當天晚上,即在嶺上搭帳篷住宿。上山的時候,穿的是夾衣;到了山頂,立刻感著寒冷難當,改穿棉衣還有些不支。“晚穿棉,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真是這地方的特殊氣候。從這裡又過鳳嶺,上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字樣,也是險峻之極的地方。距留壩約十餘里,有一座紫柏山,留侯祠即在靠大路的邊上。昔漢高祖定天下後,大封功臣,其中張良的功勞最大。漢高祖封他許多地方,皆不要,惟獨要了這個留壩。這裡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貧瘠之極,人都不懂何故。張良說:“我要了這地方,必無人與我相爭。”我曾到那兒瞻仰了一番。那地方很僻靜。四圍都是高山,走到裡邊,一種幽古的感覺,驀地襲上我的心胸。我覺著中國的寺院,委實別有一番恬淡閒靜的幽趣,是別的任何場合所沒有的。後來我每喜歡跑到偏僻的山林古寺裡去,度我的讀書生活,正是這種時候給我的印象所啟導的。留侯祠正殿上塑有張良的泥像,神氣非常生動,不曉得是出諸哪位名家之手。我在徘徊瞻望之餘,不禁起了一種景仰之念,遂撰了一副對聯用木頭鏤刻起來(幾年後又換了石刻)。其文如下:“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芳,想那志士忠臣,千古猶留憑弔所;神山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逍遙遊。”正殿的左側,有一股澄碧見底的泉水。聽說冬夏長流,永無涸竭的時候。我站在泉邊,一面看水中的游魚,一面卻想起兩千年前的張良的身世。他本是為韓報仇,憤恨秦皇暴虐無道,才有博浪沙的壯舉(今河南陽武縣東南有故城,即秦時的陽武城,城南即博浪沙)。後來襄輔漢劉邦,伐秦滅楚,奠定天下。在漢室的功勳,他得算首屈一指。但成功之後,不料他竟然隱遁到深山大澤的地方,富貴榮祿,都棄如敝屣。他的心跡的清澈,實在值得人欽服。與他同國同時的韓信比起來,就另有一番風度了。覆在祠的前後觀玩一會兒,回到老道的客堂裡,吃了一碗素面。臨走的時候,給老道丟下三塊大洋。老道很客氣,送給了我一部《素書》。卷首有宋張商英的一篇序文,說黃石公在圯橋送張良的就是這部《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之誤也。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書。”云云。書共六篇:多是一些格言式的處世哲學。張商英並在序文中舉例說明,張良相漢高祖,那個策略就是用的書中的那句話。比如張良勸高祖封雍齒,就是用的書中“小怨不赦,大怨必生”一句。張良辭封三萬戶,而只要了留壩,就是用的書中“吉莫吉於知足”一句。雖不免牽強附會,但倒頗有趣味。這書流行的不廣,所以順便一述。

過留壩前行,就是漢高祖入漢中後所焚燒的棧道。今此道已無,行旅都改走雞頭關,路極高峻難行。一面高臨絕壁,一面下臨深溝,從留壩到褒城,盡多這種險道。沿途煙山萬重,壑水急流,真是說不盡的萬千險阻。這條路上,人煙特別稀少,幾乎可以說不見人跡。原因是從前每有軍隊從這兒經過,就把當地百姓都抓去抬傷兵,抬官長,連門板也搜個精光。弄到後來,百姓們一聽說有兵來了,就趕忙向深山裡躲避,以消極的堅壁清野的方法,同丘八爺對抗。這次我們的隊伍從這裡經過,他們聞訊,前兩天早就已經遠揚了。

雞頭關石門附近有“玉盆”同“滾雪”兩個古蹟。玉盆是一灣清泉,水色深綠,中有石塊,宛如玉盆一般,在石門上游的山谷中。滾雪,據說是曹操當年行軍到此,正值大雪,一時不慎,失足從馬上跌滾下去。石門穹裡面,有隸書的石刻。拓本流行坊間,所謂《石門頌》的就是。

隊伍到了褒城,分駐褒城與沔縣兩個地方。褒城有褒姒莊,即周幽王的寵妃褒姒的故里。褒姒不好笑,幽王舉烽火騙諸侯來,博了她的一笑。後來申侯和犬戎攻周,幽王舉烽火,諸侯不至,遂因此亡了西周。褒城荒僻之地,竟出了這樣一個一笑傾國的褒姒!褒城與沔縣相距有六十里,其間有個地方叫黃沙。相傳就是當年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的所在。我這一路來,想到當年諸葛亮相蜀伐魏,六出祁山,正就是走的這一條路。魏延屢次主張當由子午谷出長安,孔明都不聽信。可見從前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