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泉氣惱地打他的屁股。李小龍仍頑性不改。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翌日,英國太平洋艦隊駛進香港維多利亞港。港督府上的太陽旗換成米字旗,香港又恢復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戰後,香港重建家園,步入經濟恢復期。港英政府對大米實施配給制,並對主要副食品進行限價。港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逃離的人們紛紛重返家園。至1949年,因戰局變化,大批的大陸人湧入香港,造成香港人口急劇膨脹,超出戰前的總人口數。

戰後,李家在九龍定居下來。父親、母親、姐姐姬格蕾絲、費芙、哥哥彼得(李忠琛)、弟弟羅勃特(李振輝),全家共七口人。50年代,父親李海泉成了著名的粵劇丑角,收入漸豐,加之母親何金棠出身名門,李家屬香港上層社會。家庭生活穩定且安逸,卻又常因小鳳而鬧得不得安寧。

李小龍的哥哥,後任香港皇家天文臺助理臺長的李忠琛,回憶起李小龍童年的生活,有這樣一段敘述:“每當他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人們就會認為他一定是病了。他好玩好動,永遠在跳著、說著。

他還喜歡惡作劇,耍弄人的花樣層出不窮,物件由家人至僕人差不多無一倖免。

“他雖然胡鬧,心腸卻很好。曾有一日他憑窗看街景,突然間發足奔出大門,全家都為他這舉動愕然,當大家走到窗前看他又在搞什麼新花樣時,卻原來有一個盲人在過馬路,而馬路前面剛在修路,掘了一個大洞。李小龍恐怕那盲人失足掉下地洞,故見義勇為,引領他過路。”

尤其使家人擔憂的是,李小龍出門滋事生非,把比自己大好幾歲的大孩子打得頭破血流。鄰里,還有不認識之人來李家告狀。李海泉總是訓斥兒子。李小龍倔犟道:“我打的是壞人!”

且不論兒子“動武”是否有理,父母皆是信教之人,恪守“與人為善,自律其身”的信條。他們不能容忍兒子這般胡鬧,多方管束。

事實證明,父母無法管束住這匹驁烈不羈的小野馬,便隨他去。隨著年齡的增長,十九歲的李小龍,漸成了九龍街頭遐邇有名的“飛仔”(阿飛)。

第二章 踽踽獨行 初涉影壇好風流

他是個學業不良的差學生,卻是個敬業若神的兒童演員。他6歲步入影壇,漸成為紅極一時的童星。他英俊瀟酒,舞姿翩翩,引無數少女神痴意迷,傾倒折腰……好一個風流浪子!

1946年9月,6歲的李小龍進入拉薩爾書院小學部就讀。拉薩爾書院是小學部至高中部俱全的學校,是香港屈指可數的名牌學校,學生家庭多為貴族、富商及社會名流。

中國人習慣把望子成龍的希望寄託在讀書上。大兒子李忠琛勤勉好學,李海泉指望李小龍能像他哥哥那樣在學業上出類拔萃。

但是李小龍卻使父親大失所望。

李小龍早慧早熟,卻厭惡讀書,校方的紀律使好動的他比坐牢還難受。他從不肯在讀書上下功夫,學業十分糟糕。比較而言,他喜歡歷史、美術、文學等科目,對數學等理科則恨之入骨。他母親何氏說他一直到10歲,算數目還只會數到十為止。由於李小龍在校的“惡劣”表現,好幾所學校都要求他退學。因此,李小龍轉過多所學校才勉強讀完初中。

一位教過李小龍的先生回憶當年的情形道,他絕沒想過李海泉的二公子以後會成大器。李小龍性格孤傲怪僻,喜歡我行我素,獨來獨往。他學業差而倍受同學歧視,他用拳頭教訓過塊頭遠比他大的同學,同學們轉而憎恨他,對他敬而遠之。

因而李小龍在學校沒有親密的朋友。他上課尤其寂寞無奈,下了課一人獨處,要麼沉思,要麼雙眼耽耽地盯著同學,如一頭孤獨的狼崽。然而,同學終不敢小艦他,他是童星。隨著他所演電影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同學,尤其是女同學對他刮目相看。

戰後是香港電影神奇發展的時期,尤其進入50年代,由於大陸藝員的加盟,香港電影無論數量質量均有長足的進步,成為大陸外華人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看電影是港人娛樂消費的主要方式,演電影自然是一件十分榮耀之事。

李小龍演電影與讀書截然不同,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良好的素質。李小龍之所以這般幸運,全是他父親的關係。李海泉除了演舞臺戲,還參與拍攝粵語電影片,跟影壇的人稔熟。那時,李小龍五兄妹都有機會在銀幕上跑龍套露臉,而以李小龍表演天賦最高,因此,也只有他後來成為演員,並且是名演員。李小龍演電影與他上學讀書是同一年,由父親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