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說顧問黨人不貪汙不受賄,以為是宣傳口號而已。

誰知道,與顧問黨人實際打交道時。

連給人予貪婪印象的宦官,也能夠義正言辭的拒絕賄賂,由此可見,顧問黨人皆清官,這可不是吹的!

“慎之兄,不但是咱,任何一名總顧問衙門的官吏,你都別送禮,這是不好事,是害人!”陳觀魚淡然說道,“事實上,你出口一匹布,便是給市舶司繳納100文稅,而咱家能夠從合法的獲得1文錢的績效分成獎金。真心想要交好咱家,就多出口產品、多賺錢,你們公司出口越多商品,咱家便是越開心!”

李慎之聞言頓時肅容,向陳觀魚致敬。。。。。。。

第五十一章 李慎之的心態變遷

見到李慎之有點拘束,陳觀魚轉而與李慎之談起了商業。換做了商業話題,李慎之顯得又來精神了。

而陳觀魚作為市舶司官員,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商人,最關心的也是商業問題。

大明傳統的地方官員,商業再繁榮與之政績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更不能多收到稅收。天津市舶司則相反,進出口貿易越是繁榮,市舶司能夠收到的稅收越多,陳觀魚的個人業績越是卓著。

因為,努力做事與政績掛鉤,也與個人的財富收益掛鉤。根本無需貪汙受賄,陳某人便能夠從海量的進出口貿易中,每年獲得超過萬兩銀子的個人收益。

以明朝時期的消費水平,萬兩銀子已經夠普通人錦衣玉食一輩子。如果是正常人,想要妻妾成群,也挺簡單。

陳觀魚雖然是宦官,卻不屑弄一些“對食”之類的假夫妻,而且陳觀魚家鄉也無親友牽掛,無需將錢寄給親戚。所以,他個人賺的利益根本花不完,在錢財上已經看淡了。

既然在錢財、女色等等方面沒有**,那麼陳觀魚的個人理想越發沉浸在名留青史,作為一名赫赫有名的名閹義宦。

李慎之被挖到皇家紡織公司之前,已經是松江一名資深的棉紡作坊的掌櫃,入了皇家紡織公司之後,目光更從國內轉向了海外。對於紡織市場認識之深刻,在大明紡織作坊掌櫃中,已經算是出類拔萃的了。

毫無疑問,明朝的商品經濟體系中,紡織產品是手工業產業中規模最大的行業。而棉花紡織產業,又是紡織業中的龍頭!

中華棉紡工業在中國南宋末年已經脫離了小農經濟模式的侷限性,而是快速的進入了前工業化時代。

再到了明朝兩百多年的不斷發展,大明棉紡工業的規模達到100多萬人以上。比如,松江、常州、蘇州、杭州等等紡織重鎮,一年製作出來的棉布是超過2億匹的。

但是受制於原材料漲價和生產過剩的影響,棉紡工業在國內市場中銷售,早就進入了普遍虧損狀態。

崇禎年間的一斤棉花的價格漲到了1錢銀子。而三斤棉花才能夠製作出一匹布,一匹布的原材料成本是達到0。3兩銀子。

再加上人工成本、運費之類耗損,一匹棉布的成本價將會達到0。5兩左右。

而在大明境內的市場的棉布零售價只能賣到0。6兩銀子。這麼一點的市場差價,使得很多的棉布作坊根本不賺錢。

而官營織造作坊,由於管理不善連連虧損,在明朝中後期已經在垂死掙扎。管理作坊的織造太監為了撈錢,強行用低價購買棉花。以及以一紙公文,無償徵用私營作坊的工匠,為官營作坊免費勞役數個月。

如此的攤派、勞役的手段,也沒有扭轉江南官營作坊全面虧本的局面,但是織造太監們卻是撈取了大量私利。

因為江南地區官營織造已經全面潰爛,崇禎登基之初,便關停了江南地區絕大多數的官營作坊。

而關停那些官營作坊,減少了大明紡織業10%左右的產能,並且造成了10多萬技術水平優秀的官營織造工匠失去了工作。

事實上,關停江南眾多官營作坊的作法並不甚高明,換做肖圖白主政當年的織造業,多半是聘用懂行的紡織業作坊掌櫃,以及將產品出口海外,獲得利潤。

大明皇家紡織公司,無疑就是充分利用了外貿出口的價格優勢,在大明棉紡行業整體經營困難的時候,活的相當滋潤。…;

0。5兩銀子的能夠生產一匹棉布,而在天津的市舶司港口對外出口,每匹價格達到1兩銀子,而且還供不應求。由於,大明皇家紡織公司接到手的出口訂單超過20萬匹,每月的新訂單還在不斷的快速增長。

鑑於此,大明皇家紡織公司,已經不滿足於天津衛城的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