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部分

新,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這個時代的技術,所能夠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得益於他們所在的地方,以及本地的環境。

首先我們說說普通大宋羽林軍使用的武器,騎兵們裝備的長矛。現在大宋羽林軍已經告別了阿拉伯式的長矛,他們裝備的是類似穆克的龍牙鋸那樣的槊。

馬丁使用油蒸煮木料的辦法,使用風車來風乾的手段,改進了製造槊杆的工藝。使原本的三年成槊,發展到了現在的不過是三個月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程序。

這種新的武器被稱為“中華槊”。

原先纏槊杆的麻布,也換成了馬丁現在織出來的玻璃絲布。它的重量降低,強度、彈性與韌性更好,也更受每天都要端著白蠟杆練槍法計程車兵們喜歡。

大槍的槍頭,則是兩片被鉚釘連線在一起的三角形普通鋼片,在邊緣處夾。緊,帶有細鋸齒的鑌鐵鋒刃。那鋒刃的模樣,與我們今天的鋼鋸條多少有些相似。

這樣的槊頭,最大的好處在於很容易更換。它可以使大宋羽林軍士兵手中的中華槊,保持足夠鋒利的情況下,而不耗費更多的鑌鐵資源。

馬丁的這一改進,使這種“中華槊”的將用武器,降低了成本與製造時間,成為大宋羽林軍普通一兵的武器。

如同穆克的半路出家一樣,羽林莊來計程車兵不可能達到用槍登風造極的程度。但比之普通馬穆魯克騎兵,他們用槊的本領比用長矛的本領要高強得多。

斬將刀同樣使用了那種夾持的技術,鑌鐵這種昂貴的材料在種使用工藝下,也裝備到了每一個士兵的手中。

放眼當世,無論東方西方、無論馬穆魯克騎兵又或者十字軍,包括大宋的軍隊以及所謂的蒙古鐵騎,沒有一家的軍隊,可以如此大規模的裝備這種材料的武器。

大宋羽林軍士兵使用的弓,依然是那種帶著簡易瞄具的蘭博摺疊弓。只是根據不同的兵種,配備了不同的弓臂。例如那些狙擊弓的弓手們,除過帶遠距離的守城弓弓臂之外,還必須帶有騎射的弓臂,以便平時使用。

由於分體式弓的這種換弓臂的手段,沒有與大宋羽林軍交戰過的軍隊,也根本無從猜測他們弓箭的射程。在戰場上未知的情況越多,一般來說離死也就越近。

還有就是大宋羽林軍的箭,這時使用的箭往往都是羽毛,最好的箭無疑是鵰翎。馬丁使用膠與玻璃絲製造出了特徵相似的箭羽,按一定角度排列的三羽箭,可以使箭枝在飛行過程中產生旋轉。

雖然這會使射程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旋轉除過提高了箭枝的抗風能力,同樣也提高了箭的透甲效能。四稜的窄細箭尖配合旋轉箭羽,使這種箭被士兵們稱為“四稜透甲椎”。

平時行軍,整個蘭博弓都可以放在專門的盒子裡。玻璃絲與生絲混捻的弓弦,放在盒子幾乎不需要保養。至於那些弓臂,保養或者說修理,也因為流水線製造,而根本不需要。

士兵們所要做的,就是在作戰之前,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使這些弓成為作戰時的利器就好。所以大宋羽林軍計程車兵們的馬上,往往看得著箭囊,卻看不見弓袋。

僅僅從武器上講的話,這些東西都不算什麼。大宋羽林軍最大的提高,卻是在甲冑與防禦力上面。

馬丁在經過了相當艱苦的實驗之後,終於可以使用一些簡陋的試管、酒精燈等等的簡陋實驗用具,試驗出了天然樹脂的配方。融化的樹脂與玻璃絲,就合成了原始的玻璃鋼。

不必說真正的玻璃鋼的強度要超過鋼鐵之類的話,這種原始玻璃鐵的好處就在於,相對於這時的鋼鐵而言極度廉價。雖然作為盔甲的材料,未免防護力會缺乏一些。

但它最大的好處還在於輕,可以製造的相當厚實,而不必擔心過大的重量。

兩層玻璃鋼夾著裡面數層的玻璃絲布與綢子,就形成了背心式鎧甲的基礎,取代了趙伏波與穆克曾經穿過的魚鱗甲背心。

外面依然是冷軋鋼板,衝壓定型的那種帶加強肋的胸甲。其餘的部分則是馬丁已經研究透徹,使用模具與玻璃絲、生絲混捻繩,採用特殊編織法制造出來的山文甲。

在大唐的十三鎧中,山文甲的防護力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唯一的問題是生產速度與材料消耗的問題。那麼現在有了玻璃鋼、衝壓機以及馬丁的特殊紡織法後,這些缺點已經被完全改變。

頭盔依然是大宋樣式的頭盔,同樣由鋼板、玻璃鋼複合材料組成。不但威武依舊,加上臉甲的重量,並不比曾經的一個鐵盔重,但防護力比這過去的鐵盔不知道提高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