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總是希望我們與“好孩子”多交往。當然,父母的衡量尺度可能和我們有所偏差,但他們的意見也值得考慮。如果父母不喜歡你的朋友,甚至說你的朋友是“壞”孩子,你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你應該理解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你好。
通常,父母眼裡的“壞”孩子,大多可分為四種情況:一種是學習成績不佳,沒有什麼品質問題;第二種是學習成績差,又有不遵守紀律、貪玩兒、曠課等行為;第三種是學習、紀律不好,還有抽菸、打架、引逗異性等劣跡;第四種是劣跡行為嚴重,甚至有輕度違法行為,如小偷小摸、少量騙錢、劫錢等行為。對於前兩種情況,是不能說“壞”的,是有缺點,有一定的錯誤;第三種錯誤多一些,嚴重一些;第四種問題比較嚴重,但與社會上成年人中的壞人還是有區別。
父母之所以覺得這些朋友“壞”,無非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較多的缺點,怕他們影響你的學習,並不是一定存有干涉你的交往自由之意。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屬於前兩種情況,不妨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向父母說明你的立場:你可以與朋友共同進步或者幫助他進步;如果你的朋友情況較嚴重,可以適當聽取父母的意見,請父母幫助你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該向朋友學習什麼。
其次,讓父母見見你的朋友。
如果你有一些自己的固定朋友,父母又不喜歡,你可以請自己的朋友到家裡來,這樣不但讓父母瞭解了你的朋友,父母也能結合實際情況指導你的行為。
3.請父母幫助規定
得到父母的認同和幫助後,不妨請父母為你們規定一些行為原則。因為畢竟我們青少年判斷是非的能力還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著我們,所以,有必要請父母告訴我們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比如,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可以請朋友到家裡來玩,但是不要隨便翻家裡的東西,要注意用電安全等等。
4.與朋友共同進步
這是尋找同齡榜樣的最終目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常情況下,由於我們各自的侷限,常常是你在這點比我好,他在那點比你強,大家都各有優勢,不相上下。這種情況下,大家最好是互為榜樣,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同時以自己的優秀之處影響別人,幫助別人進步。千萬不要被別人身上的缺點或壞毛病影響,好習慣沒養成,壞毛病又一大堆,這就背離了我們的初衷。“三人行,必有我師”。只有不斷地相互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
第三章體驗法
一、解釋
這種方法就是指透過親身實踐來認識和體會養成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從而強化好的行為習慣,削減不好的行為的出現。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於成年人的教育,還來自於少年兒童的體驗。這是少年兒童認知的重要來源。體驗教育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長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就整體來看,我國城鄉少年兒童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
一方面,我國城市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這一群體雖然在接受資訊方面較過去有了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雜誌、電視、網路、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父母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往往還沒有電視裡講得好聽,也沒有網友們講得生動到位。這樣,習慣對孩子來說,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
第5節:體驗法
而對於農村少年兒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兒童相比,他們的資訊依舊閉塞,對生活的理解依舊僅僅停留在鄉土上。一些現代生活準則、具有時代特色的好習慣,對他們來說,仍然很遙遠。因此,當老師們對他們講要遵守一米線、尊重他人的隱私、要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乘滾梯靠右行等等,這些習慣在他們的腦海裡往往是空洞的。
所以,要更準確地理解習慣的重要性,瞭解習慣對自己、對他人的好處,體驗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案例
鮑姆就是在體驗中養成自己帶飯的好習慣的,這中間,媽媽和老師費了不少腦筋:
鮑姆是個7歲的男孩,上學的時候常常忘記帶午飯。每當此時,媽媽都要在繁忙的工作間隙開車到學校給兒子送飯。雖然媽媽就這件事跟鮑姆說了幾次,但鮑姆就是記不住帶飯。後來,媽媽聽從了專家的建議,決定讓孩子體驗一下不帶飯的感受。回家以後,媽媽首先和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