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部分

一個稍嫌誇大的劇情同優美的自然景色結合在一起;而年輕的羅貝託·法里亞斯根據一個平庸的偵探劇本攝製的影片《受威脅的城市》裡也表現出某些天才。

到1960年,好萊塢在巴西的控制放鬆,但巴西電影界裡有才能的人還無法獲得表現的機會,力量仍然分散,資金仍然短缺,政府對電影事業也漠不關心。然而,巴西電影卻在1962年在戛納電影節上以《諾言》一片奪得大獎,這部影片是安塞爾莫·杜亞爾特導演的,拍得很巧妙,但比起此後“新電影”帶來的真正創新還相去甚遠。

阿根廷

阿根廷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08年由義大利僑民馬里奧·加羅導演的。他在《處決德萊戈》一片獲得成功之後,成為阿根廷許多歷史題材片的製片人兼導演,其中《剝奪公民權》一片是由西西里的著名演員吉奧凡尼·格拉索主演的。1915—1920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電影業生意興隆,在某幾年中生產的長片達30餘部,如E.馬丁內斯和埃爾恩·貢契在1915年攝製的《高喬貴族》、利比齊在1916年攝製的《回潮》、C.A.古鐵雷斯在1917年攝製的由十二個插曲組成的偵探片《萊納拉區的居民》、吉羅加和貝諾阿在1919年攝製的《沒有衣服的胡安》,後一影片曾在整個拉丁美洲和歐洲上映過。

從1920年到1927年影片的產量維持在12部上下。這時的影片主要是由自學而成導演的內羅·科西米,特別是何塞·A.費雷拉攝製的。後者原來是畫家兼裝璜家,有些吉卜賽人的習性,他很快顯示出一種不帶戲劇或文學成分的電影意識。他以新穎而自然的手法描寫阿根廷的首都及其平民區的生活(如1922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夢幻的城市》、1925年的《晚間的小風琴》、1926年的《小女裁縫》、1930年的《我的村莊裡的歌手》)。

好萊塢壟斷著拉丁美洲中這個最重要的影片市場。90%的上映節目是它提供的(1923年全國有800家電影院,其中500家在首都)。阿根廷電影業在1927—1931年間經歷了深刻的危機;可是,隨著有聲片的興起以及費雷拉那部很吸引觀眾的影片《住在海港的穆尼基塔斯》的成功,人們終於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建立了兩家制片廠,使阿根廷的首都成為西班牙語影片的最重要生產中心(1939年生產50部影片)。阿根廷電影在獨創性方面遠不如墨西哥,它生產的商業性影片(喜劇片、鬧劇片、音樂時事劇片等)為數很多。

馬里奧·索菲西曾經是費雷拉導演的影片中的演員,他在《北風》(1937年攝製)、《無名英雄》(1940年攝製)和根據吉洛加兩篇短篇小說改編的社會劇《土地的奴隸》(1939年攝製)中,比其他演員更好地表達出阿根廷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一起攝製影片的優秀導演有那位手法高超、風格細膩的薩斯拉夫斯基,他在1935—1940年間拍過《逃亡》、《緊閉的門》、《紀念館》等片。另一方面,弗朗西斯科·慕傑加由於拍了一部生動地描寫內心活動的影片《如此生活》(1939年攝製)而一舉成名。我們還應舉出作家E.拉雷塔導演的散文式的影片《流浪漢》(1933年攝製)、埃利亞斯·阿利比導演的《死衚衕》(1938年攝製)和貝爾·西亞尼導演的半紀錄性影片《從山嶺到峽谷》(1938年攝製)。

1940—1945年這個時期對阿根廷電影業來說不是一個走運的時期。由於戰爭期間缺少從美國進口的膠捲,使得布宜諾斯艾利斯失去了在西班牙語世界的優勢地位,而墨西哥卻因此獲得好處。到1945年,影片產量從原來50部左右下跌到25部。

阿根廷電影界最後所作的重大努力之一是把洛普·德維加的原作《鬼婦》搬上銀幕。在這部豪華而細緻的影片裡,薩斯拉夫斯基同兩個西班牙共和主義者合作:詩人阿爾維蒂改編劇本,美工師戈裡·穆諾斯擔任佈景師。

盧卡斯·德瑪雷趨向於拍攝一些阿根廷的歷史題材,他的最佳影片是由獨立製片商出資攝製的《高卓人的戰爭》,這是一部頗引人興趣的成功作品。德瑪雷的才幹很不均勻,他總是不能達到他自己預定的目標。1945年,他和新進電影界的烏戈·弗雷戈內塞合作,攝製了《未開墾的草原》一片。弗雷戈內塞後來導演了不少很賣座的商業性影片,因此使他在1950年後被好萊塢聘去拍片。

隨著大戰的結束,阿根廷的影片生產逐漸恢復到年產五十部的水平,但是就全部產品而言,儘管在表演、攝影與導演手法上都無甚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