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傑來不及回頭去看衛九,但是心中也有暖意。
這衛九為何在這種時候獨自離開老皇帝身邊,跑到徐傑這裡來幫手?
有些事情不能深究,忠君為國這句話語,在這種時候,真正不能多想。
金殿衛在皇宮裡的先天,即便是死了一個衛十五,至少也還有十人。徐傑見過的就有五六個,還有徐傑沒有見過的,也還有一些隱居深宮的老傢伙。
徐傑在城頭上守護這座皇城,金殿衛裡武藝最高的幾人,卻都被老皇帝帶在身邊,隨時準備出城而走。
徐傑卻在與人拼命一搏。
此時這種時刻,若是金殿衛多來兩三個先天,徐傑豈會有這般大的壓力?這大慶門上,必然殺得這些李家之人早已敗退而去。
徐仲與徐老八殺得天昏地暗、渾身是血,徐家老軍漢也倒地不少,徐傑自己既要面對李啟功,又要面對無數高手,早已感覺捉襟見肘,所以此時來的衛九,立馬讓徐傑感覺身上壓力一鬆。
衛九這個漢子,徐傑與之沒有過多少交道,但是就衛九做過的幾件事情,已然可見這個漢子當真有一腔義氣,當初衛十五能偷襲的衛九,不也就是利用了衛九這個性格?對親近之人沒有防備的人,必然是那種一旦相交,就會全心全意之人。
興許衛九心中,對老皇帝這般的做法也有一些不滿。如他這般的人,興許覺得此時老皇帝應該站在城頭,鼓舞士氣,痛斥李啟明這些大逆不道之輩,甚至給在場廝殺之人擂鼓助戰。自古賢良皇帝的故事,都是如此,不說遠了,就說大華朝的開國皇帝,五代十國何其混亂,能收攏這麼一個諾大天下,靠的就是身先士卒。這些故事,整個大華朝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老皇帝是要到城頭上來的,但不是現在。這倒是與徐傑約定好的事情。
從城下往城上衝擊的高手,兩三百之多,其中有江湖人,有李啟明自己培養的親族,有來自其他家族的沒落勳貴。
勳貴是否真的一無是處,也不盡然,祖上能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之輩,家中別的沒有,一手武藝不在話下,有些家族沒落到武藝早已流失,有些家族唯一的倚仗就是祖輩傳下來的這一手武藝。
真要說這些前仆後繼往城頭衝鋒之人,大多數人也是可憐可悲之人,為了祖輩的榮譽,為了後輩子孫,為了能再現祖上的光榮,為裡李啟明那一句世襲罔替,捨命不止。
一個國家,到底該如何對待文武?這是命題,伴隨了華夏幾千年。
和平時代如何對待武人?這不僅僅是皇帝一個人的選擇,更是整個社會的選擇。看不起當兵的,不是一個人有如此想法,是從上至下,從知識分子到普通百姓,有這種想法之人,不可勝數。
在這個時代,文人站在聖賢之下,是最看不起武夫的那一個群體。
興許這也就是徐仲心中對於徐傑讀書練武態度的原因所在,徐仲見過文官,更見過武將。更見過文官的高高在上,武將的卑躬屈膝。
大戰當前,城破在即,一軍之主帥高破虜,指揮成千上萬人浴血奮戰,卻只得見人就笑臉相迎,還要聽被人指指點點。最後,最後還落得一個那樣的下場。
徐仲何曾沒有想過?只是以徐仲的身份,又能如何?而今的徐傑,興許也是徐仲心中的一個憧憬,憧憬著將來,將來有一個人,即便身為主官,對待武人,也是禮遇與尊重,不是那種驅使如豬狗。
李啟明年輕時候,興許也如徐仲這麼想過,李啟明大概真是這些勳貴軍將的救世主,讓他們成了可以拿捏文官的武人。讓他們可以開始不把文官當回事,讓他們可以肆無忌憚。
過猶不及,總在一個平衡之道。
“老九,幫我清理這些雜魚,我去殺李啟功!”徐傑話語狠厲,眼神緊盯著剛剛把一個金殿衛高手劈落城頭的李啟功。
衛九並不答話,只是發出一個“嗯”的聲音,聲音細微,卻又能讓徐傑清楚聽到。
李啟功一直在徐傑身邊遊鬥,主要並非與徐傑去鬥,只在冷不丁的時候襲擊一下徐傑,顯然李啟功對上次的事情還記憶猶新,知道自己正面與徐傑捉單勝算不大。
徐傑卻來尋李啟功了,衛九在側,徐傑終於騰出手腳來。
李啟功見得徐傑提刀而來,急忙往城下退去,想用人群再一次把徐傑拖住。
不想徐傑竟然直追而下,身旁的衛九,也是咬緊牙關跟隨而下。還徐傑一條命,衛九說出來可不是玩笑。
“李啟功,你我一戰!”徐傑追來,刀光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