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部分

405毫米,並規定美、英、、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即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該條約的規定造成各國海軍大量裁軍,大量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建造計劃被取消。但實際上,雖然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是為了防止軍備競賽,但在海軍假日時期看似平靜的表面下暗濤洶湧。各國都在該時期醞釀擴建海軍,尤其是提升海軍艦船的技術含量和武器的威力。

中華帝國和蘇聯一樣並沒有加入到《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去。不過從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其,直到1930年,中華帝國並沒有製造35000級別噸以上的戰列艦。

實際上,中華帝國從1930年起,就開始大量的製造航空母艦和潛艇,把其當作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至於戰列艦,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徑主炮,航速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

考慮到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超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和一艘前衛號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它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法國、義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戰列艦。羅凱決定也製造兩艘超級戰列艦,用來當作艦隊的旗艦。

到了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中華帝國的海軍力量已經不比美國弱,位列世界第二,引得列強深感不安,不過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已經武力展開像一戰前英、德兩國那般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

在陸軍方面,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排在bō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八。

蘇聯是軍事實力強盛的國家;1940年其gdp達300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5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不過由於輕工業不行,蘇聯一直被貧窮所困擾,所以在二戰前期他們的陸軍在裝備上比美國好不了多少。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1940年生產坦克第二。

中華帝國厚積薄發,1940年中華帝國gdp達到1000多億美圓,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數量到第一。

無疑的,在列強當中,就戰前準備而言,深知戰爭即將爆發的中華帝國是準備得最充分的。

十月革命及蘇聯建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jī化。到20世紀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而在東歐地區的問題上又與納粹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要向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過東歐。對蘇聯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顯而易見,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奕與鬥爭便開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德國咄咄bī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

而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製定的閃擊bō蘭的“白sè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蘇聯出於對英法等國的不信任和自己安全的考慮,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相當於給了德國一顆定心丸。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使得希特勒得以放手入侵bō蘭。在這份條約的秘密備忘錄中,雙方約定沿維斯瓦河、納列夫河和桑河一線瓜分bō蘭。除此之外,芬蘭、bō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共和國以及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