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伏爾加河三角洲上的城市,是伏爾加河流經的最後一個大城市。東南距裡海約100公里。建於十三世紀,歷史很久遠。
西曆的1558年,伊萬四世的軍隊兵不血刃地佔領了阿斯特拉罕,將其納入到莫斯科公國的版圖。不久後,沙皇下令將城市搬遷到下游的對岸,為得是更便於對不斷前來煩擾的鄰國進行防禦。在1582年到1589年間,在新址上建起了伏爾加下游首座用白石砌城的克里姆林宮。在古羅斯【俄羅斯的前身】,帶衛兵哨所的高城牆要塞都稱為克里姆林宮。從那個時候其,阿斯特拉罕就成了俄羅斯南方的前哨站。而現在二百年過去了,那裡不僅有一座更加堅固的要塞,還有著千千萬萬的俄羅斯人和哥薩克在生活著。
陳漢如果能在阿斯特拉罕邊上楔下一顆釘子,那對俄羅斯在高加索一線的軍事行動,不能說有絕對重大的影響,卻也絕對會效果亮眼。
皇帝動動嘴,小人跑斷腿。
陳鳴已經下定了注意,大都督府自然要遵命辦事,參謀部於是就迎來了這麼大難題。
裡海作為一個‘湖泊’來說面積非常廣大,可同樣的,它的水文特徵也非常複雜。
這兒的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區域性性環流。
北里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厘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厘米/秒,最大可達100厘米/秒。
中裡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
南里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裡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厘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厘米/秒。
海流在與強風相合之處可以加速,海面上往往是波濤洶湧。在阿普歇倫半島附近,風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過9米。
如此的水文情況說簡單不簡單,說複雜也不復雜。
因為裡海的南岸有一部分被波斯王國所控制,陳漢如果要過兵去裡海的西海岸,除非大軍一路打到阿斯塔拉罕,否則就只能用船隻運輸。
不過,俄國人早在六七十年前,彼得一世時期,就已經開始在裡海建立起了一支小型艦隊。
雖然這支艦隊從建立到如今,六七十年的時間中根本就沒有派上過用場,但好歹它也是一支專業的小艦隊不是?
後世的裡海艦隊打個‘暴蘭’都能成為記載軍史的‘輝煌成果’,實在是無所事事的太久了。
以至於這支艦隊在後世的中國,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這支俄羅斯的第五大艦隊還被媒體說成是養在魚缸裡的艦隊。
現在這支艦隊的規模很小,連後世一百四十八艘大小軍艦的零頭都不到,總共才二十來艘小帆船,噸位最大的一艘戰船好像才是一艘都掛不上六級的風帆戰艦,噸位三百出頭的單桅縱帆軍艦。裝備有14門火炮,成員百十個。
而其他的軍艦噸位就更少了,就像一個個炮艇一樣,都能比肩我大清的外海戰船了。
少的四五門炮,多的小十門炮。
成員數量很少,戰船老舊,下水最晚的一艘船也過十個年頭了。
阿斯特拉罕造船廠的工匠們都被調走了很多,剩下的人手做一做漁船還行,想要製造軍艦,那是想都不要想。
但阿斯特拉罕的這支小艦隊對於國防軍的計劃還是有著很大的威脅。可要怎麼才能剪除這支小型軍艦呢?
陳鳴交代了任務下去,他就只等候著結論好了。
上位者就是如此,做事兒不需要親力親為,否則社會上人的地位還分什麼上下尊卑呢?
當然了,陳鳴在提出了要求之時,他自己也確實想過解決辦法。可是恕他的腦容量有限,是真的是想不出來啊。
這差事就交給了參謀部了。
這事兒對於奧斯曼和國防軍來說都是一個難題,雖然這個時代裡海的東岸還沒有沙漠化、荒漠化,沿海的地方還到處是綠油油的草地。可是國防軍哪來的船啊?
日後要維持一支軍隊在裡海的西海岸長久的堅持下來,那也需要一支可以往來於兩岸的艦隊存在,這都從哪裡來啊?
陳鳴不去想,轉動腦筋的就只能是參謀部了。
且不提受到這個任務後的參謀部有多麼頭疼,只說陳鳴在送走了六個小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