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話,豈不是把人才往別人的勢力趕?
大虧,大虧啊。
而求賢令一出,寇封唯才是舉。必定能夠吸引天下眾多的寒門士子進入楚國。此乃是挖敵牆腳,而壯自己。
實在是壯大自己的很好手段。
“君上聖明。”群臣伏拜道。
“好,立刻釋出公文,傳播天下。孤還要建高臺,以示決心。”見眾人也認為唯才是舉,方是王道,寇封不由欣喜道。
“諾。”
群臣應諾道。
第712章 發展後宮與發展國家
建安十六年初秋。
寇封在襄陽城外築二十丈高臺,曰求賢臺。昭告天下,凡賢才,就算是小節有虧,亦可登臺拜將。
天下皆驚。
當初,曹操下令求賢。雖然也是暗示,唯才是舉。但並沒有直接表示,小節有虧的人也可以拜將為官。
而寇封卻是直接如此昭告天下了。
天下唾棄者有之,歡欣鼓舞者也有之。
唾棄者,當然是認為寇封此開天下之先河,若是為官的人,才能卓著。但是德行不修。豈不是要禍亂朝政,天下?
這是取禍之道。
“此人乃庶民出身,不知天下選官無不是以德行為先,德高才能忠君,愛國。而德才低劣,即使是才能卓著,那也是禍國的亂臣賊子。”
河北名士,出身沮家的沮光非常痛心疾首。認為寇封這是開天下風氣之先河。若是寇封用小節有虧的人而亂楚國,這還罷了。若是寇封用小節有虧的人,興盛了楚國。那天下諸侯豈不是要爭相效仿?
到時候,君子不修德業,只修才學。這不是亂天下嗎?
這個叫沮光的人,有個族兄非常的有名,就是昔日袁本初帳下,最為有用的二大謀臣之一,沮授。
因此,影響力不小。
又加上曹操的魏國都城就在河北,因此,寇封此舉在河北一帶,遭了許多人唾罵。
認為寇封這是自掘墳墓的人非常多,也認為楚國將亂。
有唾棄的,當然也有歡欣鼓舞的。
以前國家都取德才兼備的,但什麼是德才兼備的呢?那就一定要有名望的。但是當世天下,有名望的多半是士族。
寒門士族都是因為沒有交際圈子,而被埋沒了。
寇封所說的唯才是舉,真的是想招募那些大奸大惡之輩嗎?不是。最終的目的是招募那些沒有名望,但卻有才能的人。
不過即使小節有虧,猶如曹魏的國家,行為不檢點,儀態非常的狼狽。程昱更是與人多結怨。
蜀漢的法正睚眥必報。這些都算不得什麼大節。
寇封不僅是不會唾棄,反而很欣喜自己手下會出法正這些人。
“楚公這是開取才之先河,楚國必定大興。”
南陽名士,出身寒門的封謝。聽聞了這件事後,覺得大善,稱楚公寇封為明君。
成都,法正的府上。
當法正得知這一訊息的時候,忍不住嘆息了一聲。
“連我都想掛官而去了。”
只是,一想到即使去了,也可能只是中流人物。法正這才忍住,繼續留在益州,幫助寇封進入益州,才能得到更大的賞識,與重用。
不管是多少人唾棄,但是擋不住天下寒門士人,以及因為德行稍微有些虧損,而無緣仕途計程車人進入楚國。
也有看中了寇封他取才的不拘一格,而認為楚國大興計程車人進入楚國。
陸路,馬車雲集,隨行奴僕眾多。
水路,士人攜奴而來,泛舟江河。
襄陽城,在數月間,無比的繁榮了起來。
寇封也有數次登臺拜將,招募了昔日吳舊將陳武,齊賀,南陽人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北方的寒門士人張學,封謝。
武皆為領兵校尉,文皆為尚書。
尤其是陳武,齊賀這些人,當初寇封入江東的時候,二人都在自己的郡中為將,後來見孫權兵敗,他們剛想起兵救孫權。
但是孫權就投降了。二人就掛官而去。
寇封也沒有在江東呆多久,沒能親自上訪。
此刻,寇封下求賢令。這二人分別出山,來到了楚國。
都是有領兵經驗的人,寇封不僅拜為校尉,而且還授予兵權。非常的便宜。
這件事在楚國持續了很久,那段時間內,天下士人云集,楚國呈現了一副盛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