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愚正色道:“那我就我簡單說一下咱們這一次的研發任務。出於對電動汽車市場的商業佈局,我們需要一款通用型電動汽車平臺,以滿足我們正信對還沒有形成完整秩序的電動汽車產業的適應性。
不瞞各位,目前我的手裡有一套平臺技術。但是我想賦予這套平臺和其他所有平臺不一樣的地方。這就需要你們研發中心和高效能研發部通力合作做,將我們以往的平臺技術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fe賽事中積累下來的技術相結合,打造屬於我們真心的獨一無二的純電動汽車平臺,並以此為基礎,在短期內設計出足以成為標杆的系列車型產品!我把這個專案,暫定名為1+系列計劃。”
“乖乖!咱們這是要霸佔市場了?!”
“一個平臺,加上一系列產品,短期之內……我了個媽呀、這樣的研發力度,咱正信還從來沒有過、”
“李董,咱們什麼時候開始?”
看到臺下一群研發人員已經被自己透露出來的資訊給鎮住,沉寂在一個平臺加全系列車型的震撼之中,李凡愚闇暗一笑。
也不廢話,直接對門口的保安示意,將會議室的大門緊閉。然後,從懷裡掏出一份行動硬碟,交給了徐複方。
片刻之後,一套連帶著車系研發構想的平臺規劃圖,呈現在了眾人面前。
……
第1140章:不一樣的研發!(三更求訂閱,求月票!)
研發中心裡,李凡愚的講解進行了兩個多小時。而在這之後關於平臺技術融入的討論,又足足佔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
正信目前的技術儲備雖然不能與那些諸如豐田賓士之類的老牌車企相比較,但是在最近兩三年來,憑藉高強度而且幾乎不間斷的研發推新,以及積極參與各項汽車賽事,也已經堪稱深厚。
技術池還是很深的。
clar平臺的主旨是後驅+輕量化。
平臺研發就不必說了。之前a4平臺以及後來的pq平臺,再到後來運用到軍車以及f系列皮卡的f平臺,已經讓研發中心對於平臺化研發駕輕就熟。
而輕量化這個概念,對於正信來說可謂是駕輕就熟。從搞奧迪時候的旗艦車型a8開始,全鋁製輕量化車身就一直是正信研發中心提升燃油經濟性和操控效能的看家本領。
等到後來,正信的科技樹解鎖了x超級合金這種超輕高強度的材料之後,輕量化設計這一點上就又上一層樓。
所以研發中心這部分,很快就能理解李凡愚的思維。
但是後驅這個概念,他們就稍顯生疏;在研發中心之前著手的車型之中,要麼是前驅,要麼是以quattro為基礎的四驅結構。
但是似乎冥冥之中,正信的兩大研發部分之間就是互相補足的。高研部對於後驅,玩兒的那是相當純熟。
x…car旗下,不論是較為低端的長弓也好,還是高階到沒邊兒的純鈞也罷。無一不是以操控性見長的後驅,或以後驅為依託的四驅結構。
再加上從fe賽事之中積累下來的底盤研發經驗,高研部倒是對clar這個平臺,提出了許多高屋建瓴的見解。
看到一群年輕的工程師放下芥蒂,但是較著勁,將彼此的知識和經驗相互碰撞,李凡愚闇笑不以;還真是一群……單純的傢伙、
clar平臺以及1+系列計劃,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之中。
………
另一群傢伙,也在拼命的搞研發。
只不過與正信有些不一樣,這裡的研發,似乎是有些皮尺部的味道。
南汽集團的研發部。
此時已經到了下班的時候,但是那幾間舉架很高,顯得頗為寬敞大氣的研發室仍然燈火通明。
研發室內的幾個工作臺上,佈滿了各式各樣的汽車零整部件模型或實物。一群設計師或是拿著尺子在測量,或是正在對著這些部件做著電腦測繪。
而在工作臺之間的地方,好幾臺已經被拆成只剩下外殼的不知名但很熟悉的車子,正慘兮兮的陳列在那裡,被一群工作人員和對待那些零件一樣的忙活著。
如果不知道的人,不會以為這是一個專門用於整車研發的研發實驗室。
光是看這些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與汽車有關的場所拆車廠。
“周董,這是我們根據目前市面上幾款暢銷車型,融匯了這些車型消費者比較滿意的部分做出來的外形效果圖,您過目一下,看看這個外形可行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