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部分

火龍出水是運載火箭加戰鬥火箭的二級火箭,圓筒狀的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藥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發shè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藥筒,利用火藥燃氣反衝力推進火龍出水飛行,可遠至23裡。當4支起飛火箭火藥燃盡後,恰後點燃龍腹內火箭火線,shè向敵人。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藥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這種火箭多用於水戰。在數百年後,那些飛出太空的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國力來研究製作但是毫無用處的航天器的原理,和張雷現在看到的這個火龍出水,如出一轍。

“真是想不到,竟然有如此神物!”張雷由衷感慨道。

徐光啟微微一笑,接著說道:“你再來看看這個。”他指了指旁邊擺放的那些東西,說道:“群豹橫奔箭,一筒40支,點火後四十支齊發,shè面橫寬十丈以上。若在野戰中橫列十幾筒,殺傷正面可寬達1裡左右。還有群鷹逐兔箭,60支齊發。百矢弧箭和白虎齊奔箭,100支齊發。”

張雷自嘲地笑了笑,說道:“我原本以為,自己會領先於這個世界,可是到頭來我卻發現,前輩們的智慧早已經是我拍馬也趕不上的了。要是大明朝的戰船上面能夠裝備這些東西,絕對是世界第一的存在。”

“話不是這麼說,這都是大明朝百年來的結晶,你是一個人,是沒辦法比較的,這些待會兒上去了之後我再具體給你說說,先看看這裡面的吧。”徐光啟說道。

接下來,徐光啟便向張雷介紹了地雷。

毛文龍在對後金作戰中,就非常強調地雷的巨大作用。他的塘報中屢屢可見用地雷對後金軍隊重大殺傷的記載,而且他在給朝廷的上疏中也反覆建議一定要重視地雷的應用。

王兆chūn著的《中國火器史》中介紹,地雷是明代嘉靖時期的著名官員曾銑發明的。地雷被曾銑發明後,迅速被其他人不斷改進,延伸許多新品種。

據《籌海圖編。經略三》記載。丹陽的邵守德用生鐵鑄成一種地雷,內裝火藥一斗多,並用檀木砧砧至雷底,砧內空心,安火線一根,通出殼外。地雷製成後,選擇敵必經的要路。‘掘地成坑,連連數十,將地雷埋在坑內,用小竹筒引出火線,土掩如舊。’雷中安有發火裝置,敵軍經過時將其踩爆,群雷震地而起,火炮沖天,雷殼破片如飛蝗四出飛擊。人馬紛紛斃命”

到了萬曆時期,明代地雷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高cháo,“《武備志》卷一百三十就記載了十多種”,有踏髮式地雷,有拉髮式地雷。有點發式地雷,還有絆髮式地雷。

踏髮式地雷的代表是“炸炮”:雷殼用生鐵鑄造,大小如碗,殼面留有一指大小的裝藥孔。以便向雷內裝填火藥,用木杵將火藥杵實,並在火藥中插入一個小竹筒。從筒內向外通出一根火線。使用時選定敵必經之路,將幾個炸炮的火線相互串聯,並接在鋼輪發火的‘火槽’內,再從鋼輪發火裝置內通出一根長線,經過一根竹筒通到地面,扣在地物上。爾後挖坑將地雷和鋼輪發火機埋好,用土掩蓋。敵人若踩跘長線,牽動鋼輪發火裝置,即發火爆炸。與炸炮構造和引爆方式相同的地雷還有自犯炮。

拉髮式地雷的代表是“伏地衝天雷”:伏地衝天雷是一種採用埋藏火種方法引爆的地雷。火種裝於一個盆內,放於雷上,火線總連於盆上,靠近火種。其盤連於槍刀杆上,爾後用土覆平,不露痕跡,槍刀杆露在地面上引誘敵人。當敵軍前來搖拔槍刀時,火種倒在火線上,引爆地雷,聲如霹靂,給敵軍以重大殺傷。

點發式地雷的代表是“無敵地雷炮”:無敵地雷跑的雷殼用生鐵鑄造,形如圓球,有大有小,大者可裝火藥1鬥,小者35升。裝填火藥後,用堅木將雷口塞住,同時由雷中引出3根火線,從竹杆中通出。作戰前,先將雷體埋設於敵必經之通路,竹杆口露向自己一方,待敵進入雷區時,即令士兵點著火線,將地雷引爆。

絆髮式地雷的代表是“萬彈地雷炮”:萬彈地雷炮的雷殼如壇,內裝火藥,口用土填緊。留有一個小孔,從中通出火線。使用前,將雷體埋設於敵軍必經之路,同時埋設鋼輪發火機一個,與壇口引出的火線相連,上用泥土和鵝卵石蓋平,地面上安設一根同鋼輪發火機相連的絆索。當敵軍人馬觸動絆索時,牽動鋼輪發火機,引爆地雷,殺傷敵軍人馬。

當然,有了陸地上面使用的地雷,自然還有用於水戰的水雷。

水雷也是明代中國人發明的,比西方人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