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人回去後算了半天,留下8萬噸紅薯就夠了,趙巖手下的屯民、工匠、軍隊加在一起,也只有4o萬人,4o萬人吃大半年頂天也有1o萬噸紅薯了,除了紅薯還有3ooo多噸的小麥入庫,加上庫存的那1o萬石米麥,也就是將近94oo多噸,頂天也就吃掉這些。
“公子打算如何處理這些多出來的紅薯?”趙全對趙巖問道。
“我們的糧行什麼時候能開?”趙巖想了想問道。
趙全估計道:“年底能鋪開吧!老奴已經派人到南方收糧了。”
“我們濟民商行既然取叫濟民,就要做些事實。糧行遇到糧食價賤時就把價格抬高些大量收購,遇到價高時就低價賣出以平抑糧價。總的來說,耗些心力,做到收支平衡就好。”趙巖交代道,他這種方式採用宋朝王安石改革時所列的一項,這個政策非常不錯,只是王安石的改革並未成功。
“那麼多紅薯頂多就放兩年,沒有米糧好儲存,都拿去施粥吧!活個三四十萬人還不是問題。”
農業這一塊,做到收支平衡就可以,並不需要去賺這方面的銀子,這也是趙巖與這個年代的地主之間的差別。
“公子,恐怕”趙全欲言又止。
“有什麼不對?”趙巖奇怪的問道。趙全搓著手說道:“我們若是這樣施為,那可是和天下糧商過不去啊!他們都是低買高賣,我們卻是高買低賣,這不是斷人財路嗎?”
“那些糧商被斷了財路,必然會使些手段,到時候生意可就難做了。”趙全為難的說道,趙全對那些糧商最明白不過了,天下為什麼那麼多地主啊!不就因為糧食存在很大的利潤,無數商人都在吃這口飯。要是這樣一攪合,必然惹來敵視。
見趙巖在沉思,趙全接著說道:“公子,您現在就算是登萊遊擊,也鎮不住他們啊!要是他們大搖大擺的來找麻煩,公子手下這麼多精銳兵馬自是不用怕他們,可道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呀!”
——————
第二更,差不多第三更呼呼,,,,票票!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十章:七年冬,滎陽大會
“他們耍手段,至多不過是派些流氓地痞,多派護衛就是了。讓僱傭營再招三千人,小縣駐十人,中縣二十人,上縣三十人,那些繁茂的州城駐五十人。商隊運貨派二十人到兩百人不等以為護衛。”趙巖卻不信那個邪了,頂天派些兵馬護衛就是。
“若是他們賄賂官府、官軍呢?他們可不認識公子您啊!”趙全說道。
卻把趙巖問得楞了一下,想了想,突然冷然說道:“無妨,糧行就這樣做吧!他們不知道我趙巖,明年開春便打出威名讓他們知道。”
“公子要動刀兵?”趙全楞道。
“明年中原必有戰事。”趙巖說著指著地圖說道:“安徽、河南、湖廣,若要大規模運糧該如何走?”
按照歷史走向,明年正月就是滎陽大會,接著朱由檢的祖墳就要被刨了,細節方面趙巖記得並不是太清楚。
趙全看著地圖思慮了一會說道,“先陸路運至青州,然後順官道南下沂水入黃河,沿黃河運糧。”
黃河入海口在淮河不在山東,這運糧的確是有些麻煩。運糧自然是走水路費用低廉,走陸路會有些損耗。
不過到了明末,運輸的損耗已經降低了很多。先是道路、水運的展,水路運輸都已比較方便。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七年冬,屯地的屯民收上春小麥後,再以種下了冬小麥,綠油油的麥苗正準備迎接著寒冬的考驗。
地裡的紅薯也收了上來,和預計的產量並沒有太大的出入,還偏高了一些,大部分儲藏了起來,留下7萬噸左右的紅薯準備運出。
在平原屯墾的那些流民也已播下了冬小麥,正在精心的進行護理,另外一半地等著明年種紅薯。
商行無疑是最忙碌的,這個秋天在江南收了五十多萬石糧食,同時在山東東三府、南方收了7o萬擔棉花。
原本只打算拿出6o萬兩展紡織業,但這幾個月玻璃鏡的銷售喜人,每個月都有8o萬兩左右的銀子入賬,趙巖手頭積壓的白銀達到3oo萬兩,於是在棉花收購上投了2oo萬兩進去。
濟民商行的強勢收購下,南方的棉花被抬到了4兩,北方棉價也升到了2兩。山東東三府的棉價也有3兩多。西三府的棉價漲到二兩,那些自給自足的百姓已經打算來年猛種棉花了。
趙巖把紡織市場分為南北兩塊,北方在萊州沙河進行紡織,南方在松江府開設紡織廠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