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心中大為不快,他治理大唐四十年之久,天下太平,四夷歸附,大唐的國運已經超越了歷朝歷代,此時李適之竟然將他和暴君相比,李隆基心中如何能夠舒服。
但是,李隆基知道他此舉確實有些不妥,皇帝離開中樞辦公之地,這樣確實不利於處理國事,但是李隆基此時已經心力不濟,沒有了進去之心,一心想著好好享樂一番。
所以無論是李適之如何反對,李隆基依然堅持搬去興慶宮。
“此事朕意已決,屆時國事,二位相國多費些心便是。”
李隆基依然堅持。
“這是臣下的本分,陛下日理萬機,如今四海承平,陛下也該好好修養一番,保住龍體才是首要之事。”
李林甫立刻站出來說道。
頓時惹得李適之一陣氣憤的眼神,鄙夷地看著李林甫獻媚的樣子,不恥地甩了一下衣袖回到了位置上。
“還有什麼其它的事情嗎?”
李隆基有些不高興,然後說道。
“啟稟陛下,兵部已經擬定了對隴右立功眾將士的封賞,陛下前日已經批准,此時隴右立功眾將士都在大殿外等候,今日是否要對他們進行封賞?”
此時,兵部尚書李麟站了出來,然後朝著李隆基試探地說道。
看到皇帝心情不好,已經安排好的封賞一事是否還要進行,眾人心中也沒有一個底。
李隆基雖然讓李適之攪亂了心情,但是知道此事才是要事,於是說道:“當然要封賞,傳他們入殿封賞。”
眾人此時才知道今天的正事才剛剛開始,隨著一陣悠揚的公鴨嗓的聲音,大殿外開始有了動靜。
“宣隴右眾將士入殿。”
“宣隴右眾將士入殿。”
聲音很快就被數個小黃門傳到了等候在大殿外面的楊成眾人那裡。
楊成一身雪亮的將軍鎧,一件血紅色的戰袍,威武霸氣地站在最前面,他身後是高秀巖,張守瑜,還有周泌,王難得,楊思暉,哥舒翰等人,眾人都是一身鮮亮的鎧甲,身披披風,英武不凡。
楊成一眾人一入大殿,頓時讓沉悶的太極殿為之一新,尤其是李隆基,之前有些不悅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楊成走進太極殿的正殿,雖然腳下步伐穩健有力,而且軍靴敲打著太極殿地面噹噹作響,但是心中還是不免有些緊張。
但是楊成眾人一值都是挺胸抬頭,霸氣十足,頓時給太極殿中的百官一陣的敬畏之意。
楊成走在最前面,看著已經起身站起來的李隆基,隱隱已經看到了李隆基嘴角上露出來的一絲微笑。
隨後,一名小黃門在一旁示意楊成,他們已經走到位置了,可以行禮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成立刻停下了腳步,然後一眾人單膝跪地,朝著李隆基行禮道。
頓時大殿上一陣鎧甲撞擊的聲音。
同時,已經身在大殿上的皇甫唯明也站了出來,然後一同隨著楊成他們朝著李隆基跪拜到。
“平身,隴右眾將威武。”
李隆基看到威武的楊成等人,心情大好,然後讚許地說道。
李林甫也在那裡微笑地看著楊成一眾人,太極殿中的百官也一時開始低聲細語地議論起來,都被楊成等人的氣勢折服了,一時讚美聲不斷。
此時,只有太子和李適之等人表情依舊平靜自然。
李隆基看到之後,心中大為不悅,知道李適之還在為楊成一把大火燒死上萬鄯城百姓的事情糾結,太子如此平靜,到時出乎李隆基的意料,李隆基心中隨後微微有了一絲異樣的想法。
隨後,殿中少監在高力士的授意之下,端起早已經準備好的聖旨,然後開始慷慨激揚地朗讀了起來。
“天寶四年春,隴右軍出擊剿滅馬賊,平定地方,開墾耕地,安撫愛民,深的邊民擁護……大敗吐蕃精銳兩萬人於鄯城,功不可沒,壯大唐國威。特賞隴右軍錢三十萬貫,絹二十萬匹,美酒一千壇。”
殿中少監一陣慷慨激揚地朗讀,足足用了半個時辰之久,這些都是對隴右軍的封賞,然後停留了一下,接著開始朗讀起來。
“陛下特加封皇甫唯明隴右、河西節度使,加光祿大夫。”
眾人一聽到這裡,頓時一陣的議論,光祿大夫只是一個榮譽頭銜而已,但是河西節度使卻是實權。
但是眾人心中也不免驚訝的很,光祿大夫是從二品的頭銜,僅次於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