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出使江東,劉琮又在發愁出使西川的人選。本來蔣琬或者諸葛是不錯的人選,可眼下兩人實在有太多的任務。伊籍、韓嵩也具備這方面的政治才能,但卻沒有馬良那麼聰明伶俐,順便結交益州人才和了解益州風土人情。
而且兩人也不是堅定的主戰派,試想下,作為聯盟抗曹的使者自己立場都不夠堅定,如何能夠說服對方君臣和你們一起共同進退。思來想去,劉琮也只好暫時作罷。畢竟西川路途太遠,暫時也幫不上忙,初戰之後再遣使入川也來得及。當然這也讓劉琮感覺到了人才的匱乏,原本以為襄陽這些老臣只有個別不能重用,等到真的接了大位才發現事實遠非如此。
董允、費禕啊,看來我要拔苗助長了!
第133章 戰前準備會
進入七月,劉琮可以說是度rì如年,每rì除了在現場緊張的督促軍民修建城牆和防禦工事外,就是密切的關注曹cāo的動向。錦衣衛和其他的情報人員幾乎每天都有從北方回到襄陽報告的。
劉琮記得歷史上,曹cāo從建安十三年chūn開始訓練水軍,準備南征劉表,至七月才出發。經過半年時間,準備應該說是很充分的。但七月出發,八月劉表病故,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曹軍還沒有到荊州,九月,曹軍才開到新野,這中間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曹軍行進速度之慢讓人生疑。
慢慢地行軍,可能有三個原因。其一是曹cāo故意的,反正自己兵力極強,走慢一些更容易引起敵人內部震動和混亂;其二,曹軍數量太大,消耗太大,確實行走不快;其三,曹軍士氣不旺,戰士不願南征。
曹軍後來輕騎追劉備時,一rì行三百里,算是最快的速度。劉備攜民而行,rì行十餘里,算是最慢的速度。大致估算一下,正常的行軍速度應該是每rì一百里到二百里左右。從許昌出發到襄陽,怎麼走,也會在一個月之內到達。曹軍士氣不旺是主要的原因。
而士氣不旺,也可能有幾個原因。不願意平白無故地打仗送命是其一,對南方天氣水土有顧慮是其二。我們讀一讀賈誼和王粲的作品,就可知漢代中原人對南方天氣水土的恐懼。
除了赤壁之戰外,三國時期好幾次北軍南征,都遇到了這個問題。曹cāo、曹丕等幾代人的南征都是無功而返。士氣不旺這個原因,後來都在諸葛亮周瑜等智謀之士的預料之中。可以說赤壁之戰,曹軍從孃胎裡就帶著先天疾病。
劉琮也深信這個理由,這幾rì和諸葛亮探討對策時便談到曹軍士氣問題。兩人一直認為只要首戰不潰敗,與曹軍耗住,曹軍將士士氣必定還會進一步下降,到時候曹cāo再厲害也可能無力迴天。
不過劉琮也並不打算把戰鬥勝利的希望寄託在曹軍計程車氣上,畢竟曹cāo順利佔據中原、收復河北是事實,將士們有心理優勢。
七月初三,劉琮再次帶領眾將領巡視裡樊城的防禦準備工作和樊城以北的地形。回到樊城時劉琮立即召開了戰前最大規模的軍事會議。黃祖父子、張允、霍峻、王威等人都應邀參加。
“根據情報,曹軍已經整備完畢,不rì即將出發。曹cāo收攏北方四州人馬,實力大增,我估計將士超過十萬,加上糧草運輸的民夫可能超過二十萬,甚至更多!”
劉琮話一出口,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這也不奇怪,在冷兵器時代,人數優勢是很難被逾越的。看到將領們的表情,劉琮暗自慶幸自己下手早。如果這個會議是在襄陽召開,等到曹cāo大軍出發,號稱八十萬,如果蔡瑁和蒯越在場。只怕很多人會立即跳出來要求趕快歸順。
不過這些人,除了張允,其他人不是劉琮一手提拔起來的,就是和劉琮共事多年,知道劉琮的所作所為。雖然心中一絲擔憂,但投降的話他們是絕對說不出口的,甚至連這種想法都沒有。
目光掃視了眾將一眼,劉琮接著說道:“雖然曹軍勢大,但我們的優勢也很明顯,我們以逸待勞。我們擅長水戰,襄陽城又有漢江天然屏障。所以只要我們準備充分,曹軍肯定奈何不了我們。不過我們也不能在襄陽城坐以待斃,那裡有幾十萬的老百姓,有我們多年的積蓄。
我的想法是不能讓敵人過漢江,如今我們有兩萬水師,應該可以控制住漢江。所以我要將防禦的重點放在樊城和漢江之上,曹軍抵達之後,我會親自坐鎮樊城。劉磐、文聘、魏延、蔣琬隨我駐守樊城。甘寧、霍峻、王威率軍扼守漢江,甘寧督領水軍。黃祖、諸葛亮、潘睿率軍固守襄陽以防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