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還頗通文墨呢。尤其是書信後還來一句習慣性的〃敢言之〃,這分明是官府小吏上書的口吻,端的是一件奇怪荒唐的事。竟然有這樣素質高的賊盜突然出現在彭城,難道又是逃亡官吏不成,這信頗有官府文牘之風啊。
小武望了楚王一眼,有點懷疑,楚王既然早和廣陵王有勾結,自然也會瞞著國相和內史,暗中招納亡命。眼前的國相和內史看上去都沒什麼才幹,而且多謀寡斷。楚王自然可以肆無忌憚、恣所欲為了,這些賊盜說不定就是楚王招納的。只是不知為了什麼,楚王太子和這夥賊盜有了齟齬,導致賊盜反而劫持太子,索要財物。整個事件真是頭緒紛繁,自己牽扯進來,不管如何,都沒什麼好處。因為即便抓獲了賊盜,也不敢窮鞠。當初無奈之中,不小心和廣陵王有了牽連,如果揭露出楚王的陰事,廣陵王也跑不掉,那自己也就凶多吉少。況且,楚王也很乖巧,一出手就送了自己兩個美女,自己又何必跟他為難呢。他眺望那棟樓閣,蹙眉道,離胐明時間還早,我們儘可好好想出個萬全之策。
他把那枚竹簡上的字翻來覆去地吟誦了幾遍,突然心頭一亮,對楚王道,大王請將你的宮甲撤回,並和國相、內史大人回府休息,讓彭城令蕭彭祖和縣尉率領幾十個縣吏跟著我就行了。
楚王和國相都奇怪地說,我們這麼多人在這,賊盜猶且如此囂張,倘若撤走,他們豈非更加肆無忌憚了?這樣哪裡還能救得了太子?
小武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這麼多甲士,重重包圍彭祖樓,除了給盜賊造成心理壓力,沒有別的用處。這幫亡命之徒既然敢劫持王太子,就已經知道騎虎難下,不管有多少人包圍他們,結果都是一樣。逼急了,他們絕望之中殺了王太子,那我們就追悔莫及。如果我們將大部分人撤走,將會使他們心理頓時鬆懈下來,喪失必要的警惕,至少王太子暫時不會有生命危險。說了這裡,小武頓了一下,突然壓低了聲音,對楚王說,還有,從這封書信上的字跡和用詞來看,這個劫盜文才不低,熟悉公文格式,說不定就是以前的官吏,有罪逃亡民間的。
楚王點頭道,既然使君大人這樣說,寡人就先走了。犬子的性命都在使君大人身上。他這樣說著,心裡其實十分懷疑,這個年輕官吏十分自信,但是既然他願意承擔責任,自己也只有讓他試試。反正他不准許交納贖金,自己又能如何呢?這回倒要看看,他是否真有什麼本事,能讓皇上那樣欣賞。
於是楚王傳令,帶著國相和內史,嘩啦一聲,全部撤退了。火把的亮光漸行漸遠,剛才的熱鬧頓時削減了一大半。
第十三章 楚國逢劫盜 數語達款誠
一
那七、八劫質者從樓上眺望,看到甲士們盡皆撤走,心下也頗為奇怪,於是互相交談起來。
可能他們害怕,終於取贖金去了。到底是如將軍利害,不愧為北軍第一射士,箭法如此精妙。即便是當年的飛將軍李廣,我看在大人面前也要甘拜下風。現今又一箭驚退官兵,想來那領頭的國相和楚王也是識貨的人了。賊盜中的一個人誇讚道。
另一個人介面讚道,那是自然,如將軍箭法卓絕,當年在長安秋射大賽中,以純臂力拉動三石大黃肩射弩,二百步外一箭射穿九層重甲,箭如連珠,百發百中,剎那間威震北軍八營,名聲響徹隴西六郡,李將軍哪能和如將軍相比。就算春秋時代的神箭手養由基,也不過在百步外射穿七層甲片而已。
是啊是啊,幾十年前,隴西六郡的良家子,人人手捧一冊《李將軍射法》。自從如將軍顯露了絕技,都改捧《如氏射法》了。特別是前建章監李陵投降匈奴之後,隴西李氏一族顏面無光,都羞得抬不起頭了,有的旁支都乾脆改姓,哪裡還會學什麼《李將軍射法》呢?
開始說話的那人接道,提起這事,還真讓人感慨,李陵投降,固然是望救兵不得,萬不得已,可是李氏世受皇恩,一門數侯,甚至還有官拜丞相的,李陵本人也位在九卿。如果連他都不能為大漢死節,那還指望誰呢?倘若隴西六郡的良家子、皇上身邊的期門射士、羽林孤兒都效仿於他,大漢天下早就分崩離析,我等已經披髮左衽,混同蠻夷了。
另一人道,那個中書令司馬遷倒是奇怪,偏偏為李陵說話,他陳述的理由倒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從大節上來講,是不足為訓的。君子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頭可斷,志不可奪。司馬大人固然學問淵博,但在這件事上,的確有點不識大體了。皇上判他宮刑,雖然殘酷了點,倒也不算太錯。
另一個聲音突然打斷他道,這也未必,我倒贊同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