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遼軍以逸待勞佔得先機而取勝的話,那麼這次的兩國再次開戰則是雙方真正實力的一場較量,都是吃飽了飯###膀子乾的。
戰前宋朝君臣在軍事上做了長達七年的準備工作,連佔領了遼國土地後要任命的官員都準備好了,而且各路的領軍主帥曹彬、田重進、潘美(《楊家將演義》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都是曾在統一南方的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常勝將軍。
三路大軍的進展開始都非常順利,遼軍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在歧溝關等地宋軍被當時遼國的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全線潰退。東線的慘敗最終導致整個戰局的不利,宋太宗趙光義被迫下令全線撤退。
西路軍掩護寰、朔、雲等州的群眾撤往內地,這些群眾搬家的時候不僅僅帶著豬羊牛馬,連鍋碗瓢盆都帶上了,這樣的行軍速度能快嗎?很快遼軍的騎兵就像旋風一樣殺到了,宋軍傷亡慘重。西路軍的副統帥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楊業(楊繼業),也在戰鬥中被俘,先是不降再而絕食殉國。
《楊家將演義》中描寫此段的章節叫做“殉國李陵碑”。楊老令公在遼兵重圍中殺退了幾次進攻後,來到李陵碑前,看到以前的漢朝降將墓前還有立碑,勃然大怒,脫下頭盔,以白頭撞之而亡,看了令人嗟嘆不已。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 二 回 宋徽宗圖復燕雲地 趙良嗣簽訂海上盟(5)
至此,宋帝國企圖以武力收復燕雲地區的最後一次努力也宣告失敗。幸好這一次宋太宗趙光義沒有親臨前線,否則宋軍還要準備騾子車供他逃跑之用,不過宋太宗最終的死亡是背上的箭傷復發,而箭是遼國人上一次射的。
在這一次宋遼之間“針尖對麥芒”的軍事大決戰中,曾經在統一中原戰爭中百戰百勝的宋朝雄師徹底地敗在了遼國鐵騎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熊”師。在這種失敗的打擊下,宋朝的君臣將士普遍得了“恐遼症”,並且這個病一直持續到遼國滅亡都沒有痊癒。從此以後,宋朝已經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勇氣,只能夠面對現實,考慮如何防範遼國騎兵快速南下的問題。
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俠之大者”蕭峰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讓中原的所有英雄好漢都相形見絀,可能也是當時留下來的心理陰影。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的結果,極大地刺激了從來都驕傲自大的漢族人。他們實在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於是就利用手中的筆,透過一個個的演義故事來塑造戰無不勝的英雄人物,以彌補宋軍在戰場上的“窩囊廢”表現。宋朝後世在處理這段歷史事實時,採用的是“抹稀泥”的做法,竟然十分厚臉皮地編造出了《楊家將演義》,楊家的男人全部戰死了,但是以佘太君為首的“寡婦集團”擔當起了抗遼的重任,在最後的“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中徹底打敗了遼國,逼得遼國奉上了降表才善罷甘休。
這也反映出了漢民族心理陰暗的一方面,我們男人不是打不過你們嗎?沒有關係,最後我們的女人卻打敗了你們男人,你們還牛什麼呀!歷史上許多漢族的英雄人物,如衛青、霍去病、李靖、高仙芝、袁崇煥等,都沒有留下什麼英雄的演義故事,大家認為這是應該取得的,沒有什麼值得誇耀。但是唯獨對外十分懦弱可欺的北宋,卻留下了楊家將的英雄故事,想來十分可悲也可笑,這是典型的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至今,在北京的居庸關長城還在講述著楊家將中的楊六郎(楊延昭)鎮守居庸關抗敵的故事,殊不知北宋的邊界從來沒有——哪怕只有一兩天的時間——都沒有到過居庸關,哪裡有什麼楊家將的故事,這些都是對遼戰爭的失敗造成的。
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可沒有祖上那樣威猛,公元1004年,上面提到的蕭太后派遣遼軍大舉南侵宋朝,很快打到了黃河岸邊。宋真宗在寇準的壓力下“御駕親征”,宋軍精神大振,絕地反擊,殺死了遼軍的先鋒蕭達凜,艱難地取得了初步勝利。
膽小的宋真宗沒有伯父宋太祖、父親宋太宗的火爆脾氣,看到形勢變好馬上見好就收,簽訂了宋遼澶淵之盟。蕭太后也看到遼國根本也戰勝不了宋朝,也就順水推舟同意了。自從宋太宗時代北伐失敗後,得上了“恐遼症”的宋朝最終以歲銀十萬兩、歲帛二十萬匹的代價,買回了遼人不再侵略宋朝的一句承諾,雙方簽下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盟約。
最為可笑的是,北宋的統治者認為是自己取得了巨大勝利。當雙方協議簽訂的訊息傳來的時候,宋真宗誤聽使者的話,以為要給人家三百萬的銀絹,也是嚇了一跳。當最後知道是三十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