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降了,在大軍圍城,困守一處的情況下,城池開了。
但是情況卻也並不那麼順利,滿城之人,哭哭啼啼者無數,更有不少人甚至不相信契丹會投降,依舊拿起兵器上前拼死抵抗。
甘奇並未入城,大概也是猜到城內還會有一番亂事。對於這些亂事,其實甘奇心中是敬佩的,也覺得有些悲壯。
只可惜後世沒有人再去傳頌契丹遼人的悲壯了。
如此,甘奇也不免想給契丹遼國好好修一套不偏不倚的史的重點就在不偏不倚。
契丹大遼,生得傳奇,死得悲壯,從山林而來,佔據東北,威壓草原,南服中原,大宋歷史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遼國曆史上也就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越是正視大遼這個對手,便越是凸顯出滅亡遼國的難度之巨,也凸顯出甘奇功績之大。
作為失敗的一方,越是受到禮遇重視,有時候便也越是能讓人少些怨恨,多些心服口服。
遷徙幾百萬人口,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至少要經過數年時間,其中也要配合各地工程需求,一步一步才能達成。
狄詠會常駐臨潢府與遼陽府,一方面保持重兵之勢,二方面是要繼續在這裡威壓草原,草原是中原王朝永遠的敵人,甘奇想要有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徹底把東亞這篇區域歸成一國,這事情也要徐徐圖之。
對於草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先打服草原各部,建立大宋在草原的權威,其次是分化各部,比如給各部劃定草場區域,然後再來建立更為深入基層的行政管理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控制草原人口,這很重要。只要人口一直在這片二三百萬平方公里的草原承受之內,草原其實就亂不起來,一旦人口暴漲超出了草原承受的範圍,那必然就會亂。
如何合理的控制草原人口,這是個問題。歷史上清朝是解決了這個問題的,那就是引入藏傳喇嘛教,讓整個草原都信教,然後規定每家每戶的男丁只能留一個,其餘都要到寺廟裡去當喇嘛。
滿清此舉,一度把整個草原人口控制到不足五十萬人,不可謂不狠毒,也讓草原再也成為不了邊患,千年北方遊牧徹底平定。直到二戰之後幾十年,草原人口才開始恢復過來。
這個辦法要不要效仿之,甘奇也還在猶豫之間。
狄詠留在臨潢府與遼陽府這邊,還有一個重要的差事,那就是清查關外田畝數量,契丹人遷徙出去了,這裡就會空出大量的土地,東北本就是可以成為大糧倉的地方,得有人來種地。
甘奇的打算有兩個,一面是繼續從內地遷徙宋人來種,另一方面更簡單,把這些土地最為功勳來賞賜軍漢,軍漢終歸有老的一天,每個人都有卸甲歸田的那一日,關外的人口自然也就有暴漲起來的那一天。
這些計劃,都在甘奇腦海之中醞釀,有些已經開始穩步實施。
而甘奇,已然帶著耶律乙辛等一眾遼國貴族走在回東京的路上了。
耶律乙辛會時不時與甘奇同車而坐,兩人一路上慢慢交流著一些事情,也是如今能真正與甘奇交流的人不多了,耶律乙辛這種人,反倒是少數幾個能與甘奇在一個頻道上交流的人。
就如對話之中,甘奇問道:“耶律相公動手的時候,心中想的是什麼?”
這話問得不那麼直白,但是耶律乙辛瞬間就能聽明白,甘奇問的是他殺皇帝耶律浚的事情。
耶律乙辛先是一禮,謙虛道:“亡國之相,不敢再稱相公。”
然後耶律乙辛又道:“生死存亡之際,先皇幼稚,不辨是非,實乃無法,在下當時一心想為國之事,便也未想太多,以大局為重,衝動之下便動了手。”
說完這話,耶律乙辛偷偷關注著甘奇的表情變化,卻見甘奇面上毫無表情,不免有些失望。
耶律乙辛心中,其實是想看到甘奇臉上表露出一種慾望的興奮。說直白一些,耶律乙辛就想看到甘奇做與他一樣的事情。
卻聽甘奇說道:“耶律相公好生狠辣啊!”
耶律乙如今越發直白:“甘相公昔日放在下回去,顯然就是等著這一幕了,倒是甘相公謀劃深遠,在下遠遠不如。”
甘奇看向耶律乙辛,笑了笑,忽然起了疑問:“耶律相公好不容易動了手,皇位唾手可得,卻又在城外降了,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若是旁人,萬萬不可能這麼灑脫。這其中是何道理?我倒是一直沒有想透徹。”
甘奇是真有這個疑惑,耶律乙辛投降投的太順利了,事出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