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0部分

一是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加一起又佔了四分之一,剩下包括羅馬尼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義大利人等等。

奧匈帝國是“典型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因為民族數量比較多,更是因為沒有一個佔絕對多數的民族。

這樣,當民族矛盾激化的時候,政治形勢就變得十分緊張。

從宗教角度看,奧匈帝國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徒,新教和東正教各佔不到十分之一,剩下是猶太人,以及最後併入帝國的波黑有三分之一穆斯林。

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衝突撕裂著這個國家,同時老舊的官僚體制和**問題蠶食著社會資源。

這已經不是憑某位君王的智慧和膽識能解決的問題,這基本上是一個死局。

在原本的歷史中,一戰則是在這位七百歲的遲暮老人胸口來了一記重擊。

實際上,奧匈帝國,這個看似霸氣側漏的名稱,不過是哈布斯堡皇朝的落日餘暉而已。

華皇對於歷史並不熟悉,但是華皇沒有怎麼聽說過奧匈帝國,知道這個國家肯定是起不來的,至於這個國家後來參加八國聯軍,華皇特意讓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調查了一下。(當然,華皇不會直接說1900年的事情,那得把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嚇死,華皇只是把所有國家,都放在假想敵的位置上,然後以一個假想敵的角度,讓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去調查奧匈帝國和華國開戰的可能性。)

調查的結果,按照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的說法,奧匈帝國有一定的海軍實力,現在是壓過義大利海軍的歐洲第四大海軍,加上約瑟夫一世有強烈的對外擴張意願,所以,奧匈帝國這樣的次強國家,隨時可能和華國發生衝突。

事實上,在華皇看來,真的所有的列強和次強,都是華國的假想敵,十九世紀就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國際社會,沒有過硬的實力,捱打是難免的。

“陛下,明天希望陛下到我家去坐一坐,我也安排家宴款待陛下,略表地主之誼。”安德拉希伯爵禮貌道。

“好啊。感謝伯爵先生的邀請。”華皇爽快的答應了。

【1212 奧匈是兩家】

華皇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在調查的基礎上,再去思考和研究的,不會隨便下決定。

事實上,華國雖然是華皇一個人說了算,但是華皇也只是做那道最後的選擇題而已。

華皇會要求卡特麗娜卡芙公主,政府和黨府,三個機構拿出最終的兩個方案,然後華皇去加以選擇,這就是華國的政治形態。

雖然華國很大,體制也很龐大,但是華國的政治效率卻高的出奇,這跟華國的制度有關,跟華皇的集權也有關,在十九世紀的這麼一個時間點上,華皇的獨裁統治,其實是利於整合整個國家。

使得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速度最大化的。

匈牙利原本是中亞的黃種遊牧民族馬扎爾人在民族大遷徙中來到匈牙利平原建立的國家。

經過幾個朝代(不同於中國的朝代更替,一般是國王直系絕後就由大貴族推舉,匈牙利保留了很多部落時期的議政習俗,最初的國王也是幾個部落領袖推舉出來的)的國王交替之後,又絕後了。

匈牙利大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推舉傀儡,有的想找法王,有的找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皇帝。

最後奧皇勝出,但是匈牙利一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一直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性,部分因為匈牙利大貴族的實力,也部分因為奧皇對幾乎只有農業的匈牙利不怎麼感興趣,只要能收收稅就很好了。

後來轉折出現在奧皇約瑟夫的老婆(有名的茜茜公主)傾心匈牙利文化,而匈牙利方面又出現了一個安德拉希伯爵,此人受了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曾參與反抗哈布斯堡的革命,後來被抓起來。

茜茜公主早就聽說了安德拉希伯爵的各種故事,傾心已久,在茜茜公主和安德拉希伯爵的撮合下,最終兩個國家達成了協議,茜茜公主成為了匈牙利女王。

匈牙利人只需要出百分之30的稅負(軍費啊,之類)卻擁有和奧地利一樣的權力,所以這個帝國對匈牙利絕對不是個壞事兒。

而奧地利把自己的國家極速的擴張了一倍,兵源啊,糧食啊,戰略縱深啊都有了保障,一躍成為中歐一霸,也絕對不是賠本買賣,最終達成了雙贏的局面。

在之後一戰爆發,二元帝國的軍人們都躍躍欲試,想去建立自己的功業。

殊不知受主教祝福的他們,正騎著雄健的戰馬,向那未知的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