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者丹尼爾?高曼,在《無盡的療愈》序中提到:“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因為某件很美的事,或因為做一件事太投入而完全忘我,忘卻了時間也無視周遭的干擾。這些明亮的剎那是寶藏,它讓日常的焦慮或慣常的念頭止息,自然地引領我們進入另一種存在的狀態。”
剛才在第四個關鍵詞提到“接受變動”的態度。現在因為已經討論到了“在量子物理場中歸零、在金剛經中入涅槃”的境界,所以我們再深談如何運用“timeless”的概念面對高速高壓的環境。在《成為量子》文中有一段話,對我非常受用:“在你們時間謬誤的觀念裡,你自己決定行事的時間、地點,那是違背一切量子概念的……”,這概念有點難懂,我試著用例項來談:如果這件事非常重要,你在做這事時應該先脫離“時間線”的概念,把自己放在一個“無時間”的狀態,因為“無時間”所以“沒有急迫、沒有壓力、沒有未來”,於是在做這件事時,會處在絕對的:悠閒、寧靜、自在、喜悅──這也就是《探索意識極境》中提到的:“西藏密宗金剛乘,把狂喜比擬為鑽石意識,以純淨的意識超越時間空間限制,藏著宇宙所有智慧與能量的創造力”。
電影《歡樂頌》中,貝多芬在平時生活的脾氣非常暴躁,讓身邊的人都非常怕他、討厭他,但當他開始創作音樂時,他完全寧靜專注地投入他的創作,忘了吃飯忘了睡覺,彷彿時間在他的創作世界中停止了,於是他所創作出來的音樂,讓所有的人如痴如醉,連討厭他的人都會因為他的曲子流淚。
我再舉一個自己的例項:雖然我現在寫作的時間被切得零碎,也有交稿時間的壓力,但只要我開始進入寫作狀態,一定是關閉手機、電話、電鈴,開啟宇宙清靈的音樂,然後把身邊所有的時鐘都收起來,讓自己處在一個“完全無時間”的真空狀態,等到餓了才起身去吃,累了就睡,醒來再寫,沒有固定的三餐與睡眠。正因為完全失去時間感,所以家裡冰箱必須存放3天食物,因為有時寫到一個段落想吃東西時,發現窗外天色已經是半夜了;也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自己,有時我走過鏡子還會被邋遢的樣貌嚇到──這也是在“動中不動”的最高境界,直接把時速轉為零,活在一個與時間無關的狀態下,當你在做重要的事時,就不會被高分貝的“時間躁音”所幹擾,就像多拉A夢的“時空任意門”:讓此時此地的時間暫停,去另外一個時空冒險,冒險完再回到原時空,卻沒有人發現你曾經消失過。
以電子遊戲與前世回溯,練習無常視野
佩瑪?丘卓在《當生命陷落時》中說道:“世界崩解了,我們處在不明狀況的邊緣,這時我們每個人的考驗,就是能否安住在這個邊陲地帶,而不去具體地認定什麼東西……安住在這種動搖的狀態,安住在破碎的心,安住在胃痛,安住在絕望,安住在報復心之上,才是真正覺醒之路。守著那份疑慮,抓住在混亂中放鬆的訣竅,不要驚慌……精神旅程非關天國,也不是要到達某個美妙的地方。”
“無常”是每個人此生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但這幾年將會變得更密集,所以我們必須加緊練習心靈的彈性,以適應震幅、震速較大的人生波段。本書前半部分所述五個關鍵詞,已逐層講了如何增加心靈彈性的方法:(1)宇宙視野:讓你的焦點,不再慣性鎖定在某個點上,平均施力,比較不會彈性疲乏。(2)風險共存(3)樂在極端(4)享受變動,這三項都是在鍛鍊心靈彈性。(5)歸零重來,則是以靜止放鬆來恢復心靈彈性──只有在最松的狀態,橡皮筋的起伏才能比較大,因為一條繃緊的橡皮筋,能上下彈動的幅度會很小。
為了讓心靈彈性拉大到能輕鬆跨越生死之界,所以在談“無常”時,一定是直指死亡,而死亡不是隻有身體的死亡,還包括財富的死亡、名聲的死亡、美貌的死亡、親友的死亡等等。
因為肉體死亡是人生最大、也是最難以承受的無常,所以大部分活著的人忌諱談到死亡,但也因為死亡,讓活著的人有機會停下來審視自己的人生、有動機去探索死後的世界,也可以說死亡是人生的進階課程,讓靈魂穿越受限的時空與身軀,到不可知的領域冒險。
據說古羅馬帝國將軍凱旋歸國時,身後會有人喊〃Memento mori〃,大意是:“雖然現在自己正風光,但不要忘記自己有一天會死”。想要穿越生死之界,首先要練習的就是打破“實”與“虛”、“物”與“心”的界線,這部分各位可以透過閱讀《秘密》《失落的致富經典》這兩本書,練習以心念創造實相的方法。過去我在創意行業長達20年,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