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啊。誰要有的話,那也是賤人的矯情!
婚後的日子裡,陳家的氣氛是祥和輕鬆的。老太太和老孃就不說了,陳鳴成親了,她們接下來盼的就是孫子、重孫子了。陳惠臉上整日裡都是笑容,青條嶺的服軟,關家攻略的進展,籠罩在陳家頭頂的烏雲眼看就要徹底的消散了。
陳鳴老老實實的待在家裡。他知道,陳家的大事上自己短期內幫不上什麼忙。陳家與關家的鬥爭一切都是在滿清中葉這個時代的規矩的框架之內所做的,並不是說陳家武力強就能夠直接推平了關家。
就陳鳴對這個時代的瞭解,在不打破‘枷鎖’的情況下,他一點忙也幫不上。
對於一根‘獨苗’的陳家,陳鳴現在努力的在李小妹身上耕耘,才是對陳家最大的幫助。
第三十章 襄縣窩點
冬風不敵春來到,萬物復甦一年新。乾隆三十一年的春天。
春雨似停未停,一絲絲地飄落在人世間。在周圍的青山當中,彷彿這細細的雨絲也是綠色的了,從湛藍的天空中颯颯落下。林子中的泥土夾雜著清新的氣味,感受到春天氣息,受到春雨的滋潤,小草慢慢地探出頭,在樹根,在灌木叢,在人的腳下,靜靜的為大地蔓延著不為人知的淺綠,就像淡淡的水粉。
襄縣,從去年後秋開始,陳家就用心經營的一處鐵料交易地。藏在大山中,道路曲折蜿蜒,但並不艱難難走。只需要沿山路蜿蜒而上,進入密林深處,就能順順當當的來到那處私鐵匯聚之處。
沒人知道這個窩點背後是哪家大豪支撐著。出現在人眼前的只是一撮襄縣的破落戶,明顯是被人推到前臺的擺設。雖然這擺設似乎也能摟到不少的錢。但所有人的眼睛還是想看到那幕後中人。因為這股勢力的強大的有點讓人心驚,每個月都能拿出三四十萬斤好鐵,堪比整個河南的鍊鐵產量都要高。當然,這一點是沒有人去統計的,那些有心人頂多就估量一下汝州的鐵料產量。螢蟲比皓月,完全沒得可比。
並且這些鐵料的質地比之粵鐵只好不差,因為大批上好鐵料的出現,汝州的那些吃鐵器飯的豪強們,就跟聞到了腥味的貓一樣迅速的參合了進去,買回好鐵打製鐵鍋、菜刀等等,利潤比之劣鐵可還要更好許多,因為這樣的鐵器他們敢直接賣去山西和湖北。而不像原先那樣只在豫西一畝三分地打轉轉。
然後整個豫西市面上就迅速湧現出了大批質量上乘的菜刀、剪子、斧頭、柴刀、鐮刀、鐵錘、鐵鍋、鏟子等等。對了,現在的汝州還開始流行起了蜂窩煤和煤爐子,那也用鐵。這是搞出骨瓷的魯山陳家弄出的新產品。
一天生火燒飯只需要三四塊煤球,對於住在城裡人家來說,每月買煤球的錢,可比買柴火要划算多了。而且方便,快捷。甚至你要是不嫌麻煩的話,還能自己買個打煤球用的煤球機,去煤鋪買回一筐煤,再去搞點鋸末和黃土來,自己就能打煤球,更加省錢。
煤這個東西在汝州不稀罕,但汝州城鎮當中的百姓還是燒柴的居多,誰讓汝州近山呢。這裡又不是北京城,人口上百萬,不燒煤燒柴火的話,整個應天府剃成‘禿瓢’也不夠使用的。
蜂窩煤這東西之所以在後世流行數十年,是有它自身的優點的,陳家只是稍微的一推廣,很快就流行整個魯山,接著衝出了魯山縣走向了整個汝州,整個豫西。
陳家並沒指望靠這個東西賺錢,就像骨瓷一樣,陳家圖的是能增加一點鐵料的應用度,同時繼續刷一刷自家的名氣,也不是給汝州本地土產的劣鐵尋找市場,尋找出路。那還用不著陳家去關心。
陳家出產的幾十萬上好鐵料雖然吸引住了整個汝州n多家吃鐵料鐵器這碗飯的豪強們的眼睛,但是汝州地界的肚量太小,在經歷了最初的一個月的瘋狂之後,襄縣窩點的汝州銷售總額頂多只能佔整體產量的十分之一。
汝州出產的上等鐵器是多了,從冬天到眼下的春天,都已經打到山西去了。可汝州本地的劣鐵繼續在生產,並沒受到衝擊和震動。當然,汝州本地的經濟利益團體收到的震動越小,他們的反彈力就越小,陳家暴漏的可能性就越低。
月產三四十萬斤鐵說起來量很大,可要真正的放到整個中原市場中去,根本激不起多大的水花。因為這個時候民間對鐵料的需求度是遠大過滿清的鐵料生產量的。康熙年間,民間一斤好鐵價格只不過一分銀子,到了雍正年間鐵價就已經越過了一分半,現在是乾隆三十年,工部呼叫山西晉鐵的價格每斤鐵連買價帶腳費,以四分銀子計算。
我大清的鐵產量或許沒有減少,但是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