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是米麵還是紅薯土豆。
已經不止一家報紙在吆喝著穀賤傷農了。
就農業方面的統計調查,以中原省為例,種植大豆、花生和棉花的土地正在迅速增多。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中原省的夏糧秋糧產量對於整個北方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可現在誰也挽不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持續縮減的勢頭。
即使陳鳴設定的有糧食最低價格,可市面上很多地區的糧價也無限的逼近了最低保護價。
這是中國古典經濟中一個很典型的專業詞彙了。陳鳴現在就很煩惱,是管還是不管呢?
內閣的意見當然是管。
糧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中國來都重視本國糧食生產,饑荒產生的危害對於每個中國大臣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
陳鳴上輩子,一些國家對此現象就採用了各種為保證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的干預糧食市場的支農政策。
但總的說來,效果並不理想。一是費用很高,要維持糧價,政府就要按保護價收購在市場上賣不掉的糧食,為此納稅人要支付相當大的糧食庫存費用。二是由於對農民的補貼是按產量來進行的,結果大農場主得到的補貼最多,但他們並不是農村中的窮人,而真正需要補貼的小農場主因產量低反而得到的補貼少。最嚴重的是,減緩了農業生產的調整,有作用於市場經濟,干涉了市場經濟的自我調整,使得投入到農業的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沒有及時按價格訊號轉移到其他行業。
陳鳴只是搞出了糧食的最低保護價,而並沒有大張旗鼓的掃蕩糧食市場,或者是搞什麼農業補貼,原因就在於此。
而陳漢的這些朝廷重臣們也沒有這般超前的想法,誰種小麥水稻,國家還給地主補貼,他們想破腦殼都想不到這一點。現在這些人慫恿著內閣提出的建議是徵稅。
徵收那些外來糧食的稅。
在中國往日的海關進出口貿易中,糧食是不交關稅的。(未完待續。。)
第七百三十五章 利益交換
糧食進口不交關稅,這是陳漢施行了多年的一項制度;因為最初的時候國內缺糧,無論南北,糧價都高的讓人呲牙咧嘴。所以在大力恢復國內因戰亂而凋零的農業生產的同時,陳鳴也給予了糧食進口最好的優惠。於此可以比肩的只有棉花和銅礦兩類同屬於國內緊缺的產物了。
這項政策的實施,讓暹羅、安南,每年都大批次的運輸糧食來到中國,那是數以千萬石的糧食,甚至包括日本的大名也在倒騰糧食運到中國換錢。
暹羅國因此而大發橫財,成為當今世界上少有的與中國全面展開通商之後,依舊處於出超水準的國家,小日子過的不要太舒服了。其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高。而中國國內的糧價經過外來糧食的勐烈衝擊後,不僅全國範圍內恢復了正常,在恢復到了往年的正常價格之後,依然還在繼續的往下掉。
這就很大程度上觸犯了陳漢權貴們的利益。
不要忘了,身居高位的他們每一個都擁有大量的軍功田,這些田畝現如今縱然變成了一個個不同省份軍民合作公司的股份,那他們就成為了這個時代實力、影響力最大的一批農業公司的股東。
如今的軍民股份制公司,很多依舊在埋頭從事著傳統的農業生產,頂多是自己搞一個糧店、榨油作坊啥的,還沒有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真正轉向金融投資業,將自己每年賺到的利潤投入到股票和風投行業,或者是零售、房地產業等方面的軍民股份制公司,那些不敢說現在已經完全完成了產業轉變,至少已經擺脫了純農業的束縛的軍民股份制公司,只佔全**民股份制公司數量的很少一部分。這當中還包括了在股市沉淪,樓盤破產的苦逼們。
所以陳漢的高層勳貴重臣們,幾乎全部都跟農業有著極大的利益牽扯的。
看著國內的糧食價格因為外來的糧食而不斷下挫,他們想出的法子是什麼?那就是打著保護本土農貿利益的旗號,讓朝廷取消對外來糧食進口的優惠政策。
說起來也好笑,日本作為向中國出口大米的糧食出口國之一,一邊向中國出口大米,另一邊卻從中國大肆的進口土豆、紅薯等粗糧,陳鳴看過這幾年的中日貿易統計表單,他是真擔心未來日本人會不會變得更‘小日本’了。
“陛下。近年來外海流入中土的糧食日益增高,去年已經超過兩千五百萬石,今年份額則極有可能達到三千萬石。”陳聰如此的說道。
此議他固然是存著私心,但也不乏公利。糧食這東西他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