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鳴對水師戰船一竅不通,除了知道一個飛剪艏,知道將來戰船的發展方向,餘外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可現在的他也不需要非去造什麼一流的戰船,他只需要造夠足夠多的戰船,招夠足夠多的水兵,訓練出足夠多的炮手,然後一波流的把長江口的清軍外洋水師給推平了,再溝通舟山,那滿清就真真的南北分離了。
他們或許還能從長江上往來訊息,但是南方的銀子、糧食和各類物資,大宗的物質是一點也到不了北面了,真不知道到時候北京城裡的上百萬八旗,要怎麼才能活。
長江一線盡是吃水上飯的人,洞庭湖、鄱陽湖畔也都能招到水手,何況復漢軍後勤部隊裡的水面船隊,那就是現成的水師預備役。陳鳴決定把這場仗放到明年開春了後打,給三地造船廠半年的時間,給水師半年的時間,除外陳繼功在舟山也要做好準備,在動手的前夕還要跟東南的張球、鄭家兄弟打打招唿……
七月二十日,就在陳鳴從從南陽啟程趕回魯山的時候,復漢軍的論才大典草草結束,然後崇禎一百四十二年己丑科科考,正式在魯山修整一新的考院中拉開了帷幕……(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三章 你說爹能不打仗嗎?【求訂閱】
滿清的會試,每遭應試的舉子少則四五千,多則五六千,比如今年,烽火狼煙,兵災**,卻也不能阻擋他們對北京城的想往。滿清今年的己丑科科考,依舊有小五千人應試。
那麼復漢軍的己丑科科考有多少人呢?
陳惠在科舉制度上學足了滿清的模樣,會試三考,每場三日。應試學子自備乾糧,水材,考院提供。考院中的考棚足足準備了一千個,但真真排的上用場的,勉強超過了一半。而這五百來人中有真正的舉人身份的,一十三個!有秀才身份的,八十六人;其餘四百多,全是秀才都不是的‘讀書人’。裡頭出身賬房的足足有一百五十餘人,再有出身童生的,甚至是廟門口代筆家書的,年紀在五十歲以上者,有三十五人,年紀最大的五十五歲。在滿清這個年代,在這個人均壽命不知道能超出四十多少的時代,五十五歲已經是黃土埋到脖子裡的歲數了。【建國前我國人口平均壽命是男性39歲,女性42歲,但肯定有受戰亂影響。幹隆年間,在復漢軍起兵前的人均壽命應該能超過四十歲吧?誰也說不準。這東西……不確定性太大】
復漢軍科考取中的進士,官職雖然提升了,但一些根本制度並沒什麼變化,比如分科。
五百多名考生中,取政治的佔據了近60%,法律、算術佔到了三分之一,工程科的只有寥寥二十分之一不到。
陳鳴巡邊完事,回到魯山的時候,這會試的第二場還沒結束,但陳鳴去見了老爹一趟回來,汪輝祖等已經準備好了一份名單請他過目。
名單上畫著的是一顆顆樹形的關係表,那些學子跟誰誰誰有關係,一目瞭然。
然後是第二份名單,這是攀附到陳鳴自己身上的學子名單,這其中有陳鳴手下軍政大員的關係的,也有人到了魯山後硬著頭皮向魯公府抵帖子的。陳鳴在這張名單上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也有一些陌生的名字。
“這個周添才是做什麼的?”柳德昭的名帖都給了他,武昌警局邱甲山的小舅子。
“殿下,周添才字士英,是武昌府幹隆二十九年的秀才。”
“跟他回個帖子。讓他安心的考後面的。”陳鳴丟下了這份名單,不久後的將來這名單上的人全都會上榜,他數了數,人數約有三十個。而據他所知,這次他爹準備錄取的人數會高達三百餘,即使那些名落孫山的,也會接見其中一兩個,只要這些人願意,他就把他們全部送到幹部學校去。
陳鳴管不了這事兒,反正都是一個賣,他也來賣。這與那錄取的人中有多少真正有本事的,陳鳴根本不關心,在決定於科考問題上讓步的時候,他就意識到這屆科考會成什麼樣子。
不提二次下場結束後回到住所的周添才看到魯公府的回帖後是怎麼一副興奮的樣子,就說陳鳴回到魯山之後,一道道命令釋出下,大批的軍隊就已經在魯山邊上集結了。
陳啟提領的教導師一部,陳永生提領的第一師一部,石勐提領的近衛旅,還有炮兵、騎兵、後勤部隊等等,總兵力三萬人。這支部隊在南下的過程中還會彙集襄陽的第四師一部分。在襄陽兵分兩路,一路由陳啟帶領著,只限於教導師部隊,從襄陽西進鄖陽,然後向陝南進攻;陳鳴則帶著大部隊持續南下,待進到安陸府,再一分為二,以陳永生提領第一師部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