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百步左右,然後就是極限衝鋒。
對於騎兵來說,這種要求是絕對的小兒科。但現在的騎兵營。難就難在如何在漸漸加快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自身相對密集的陣型。再是嚴格的訓練和要求,剛接觸這種戰法要求的復漢軍騎兵也沒法做到上頭要求的百丈距離內整齊如牆!
小百匹戰馬緩緩前進,董威沒有在傳統騎兵陣列中指揮官所處的中央位置,而是把馬一帶,轉到了第一列騎的最右邊。
前排其他騎兵觀察他的位置位置,控制著自己的馬,整個騎兵陣列平直的往後清軍推進。
作為一個知道史走向的人,東方傳統騎兵在近代戰爭中的弱勢,陳鳴不可能不知道。歐洲的近代騎兵,牆式騎兵,陳鳴說真的不是很瞭解。
他想象不出騎兵交手的時候,為什麼哥薩克騎兵在法國騎兵面前顯得那麼不堪一擊?拿破崙戰爭期間。
騎兵如牆而行,如牆而進,說白了就是重步兵戰術麼。
與隊形零散的傳統騎兵衝殺作戰,正面兵鋒線上,牆式騎兵佔優,陳鳴可以理解。那麼側翼呢?隊形零散的傳統騎兵被衝擊後,完全可以迅速在側翼集結,對牆式騎兵展開衝擊啊?
而排列緊密的牆式騎兵怕轉個身掉個馬頭,都難。
當然,戰爭史上記載的明確,牆式騎兵贏得了與傳統騎兵的競爭。用一次次敵我傷亡懸殊的大勝把自己推上了神壇。但陳鳴真的不懂它的神啊。再考慮到東西方戰馬的差異,武器的不同,乃至地理地勢的不同,他真心不覺得近代騎兵有多麼的牛逼哄哄。那些他還記憶著的戰例,近代騎兵很少是單獨完成戰鬥的,都是在大量炮兵、步兵的配合下,取得‘輝煌勝利’!
或者說他們就是炮兵、步兵部隊的小弟。
最後陳鳴覺得,傳統騎兵和牆式近代騎兵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作為單獨作戰部隊,後者卻只是戰鬥戰役當中作戰序列的一員。
但這並不耽擱他下令騎兵部隊展開牆式訓練。這戰法在正面衝擊的時候,還是很有戰鬥力的。
復漢軍的騎兵部隊配的也都有燧發槍,但他們一般情況下都不怎麼用,除非是三五騎遊斗的時候,這是陳鳴下的令。清軍卻不一樣,無論是什麼規模的戰鬥,他們總要扣動了扳機,接著才會再抽出馬刀,或挺起長槍來。
平緩的馬蹄聲一點也不讓人感覺疲軟,五列騎兵排列整齊,就像道路兩旁種下的小樹。
百步的距離很快就過去了,兩邊的間距陡然縮短了一半。清軍馬隊散亂做一團,一個個槍手舉著燧發槍,駕馭著戰馬,打馬走在最前列。
董威身邊的號手吹出前進號,董威輕輕夾馬腹,相處一年多的戰馬輕輕躍動,開始加速。
復漢軍騎兵的速度越來越快,八旗馬隊的速度卻要慢上許多,他們還要顧著手中的火槍呢。戰馬跑的太快,馬背顛簸,不利於他們瞄準。
五列復漢軍馬隊大致還能保持著整齊,就是同排戰士相互間的距離拉大了一些。陣列沒有因為加速而生出大的騷亂,小半年的訓練還是有一定的成果的。
密集的蹄聲慢慢匯成隆隆的聲音,在董威耳中如同仙樂。牆式騎兵的正面衝擊力還是值得信任的。
雙方相距只剩下百步不到,對面清軍打響了手中的火槍。董威直視對手,目光看著對面騎兵序列中升起的一股股白煙,絲毫沒有躲閃躲避的意思。佇列中有士兵受傷的聲音傳出,更有人翻身落馬,還有戰馬哀鳴著倒下的,但對比復漢軍的總數量,傷亡是很小的。
清軍騎兵完整的出現在董威面前,燧發槍被他們丟在了地上,或是塞回了馬褡子裡,他們手中的武器大多是長矛腰刀,戰馬的速度也在迅速的加快,同樣陣列也開始嚴整起來。當然這份嚴整也只是相對於他們先前,他們的速度比起已經進入到巔峰狀態的復漢軍騎兵也要遜色不少。八旗馬隊騎兵間的間隔更寬,兵力也不是平均分佈,在兩翼明顯留有做後手的小隊。
“滴滴滴滴滴滴答……”第三次號聲吹響,這次號聲更急。
復漢軍馬速提高到了巔峰,隆隆的馬蹄聲如夏日裡的奔雷,明盔上的紅纓跳動著,如同無數朵閃爍的火焰。
所有的復漢軍騎兵配置的戰甲都是標準的藤鐵甲,除了七八斤重的胸甲外,其他的藤條皮條加在一塊也不到四斤重。總而言之比之八旗馬隊身上披掛的棉甲是要輕的多。
急的奔跑下,復漢軍騎兵陣列開始出現彎曲,但距離已經很短了,短的這點彎曲都不足以影響到陣型的嚴整。
董威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