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必要耗費巨資,維持一支實力強大、能力全面的陸戰隊。換個角度看,美國將陸戰隊打造成“第四軍”與其分佈廣泛的勢力範圍。特別是在很多遠離本土的地區擁有的巨大理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和平時期不需要一支全而的陸戰隊。不等於戰爭時期不需要。
大示情況是。陸戰隊過於弱已經使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埂引小威脅。比如在爆發咯麥隆軍事政變中,雖然共和國陸軍可以調動部署在肯亞的某支作戰部隊,利用戰術運輸機,在孫卜時之內到達咯麥隆。但是途徑的幾個國家中,只有烏干達同意向共和國的運輸機開放領空。網果與民主才果都拒絕開放領空,而要繞道飛行的話,不但需要呼叫空軍的戰略運輸機,還得調動航母戰鬥群進入南大西洋,出動艦載戰鬥機為運輸機護航,所需時間就不走出小時,而是周。結果可想而知。在共和國海軍完成部署之前,軍事政變就已親華總統被秘密處決的方式結束了。設想一下,如果共和國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陸戰隊,就可以依託奈及利亞的海軍基地,以前沿部署的方式在幾內亞灣保持一支軍事力量,及時出兵平息軍事政變,甚至能夠使軍事政變胎死腹中。
問題是,建設一支強大的陸戰隊,需要投入的資金非常驚人。
更重要的是,《斯德哥爾摩協議》中,對共和國陸戰隊的規模做了明確限制。在擁有世界頭號陸軍、而且擁有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共和國不得不在陸戰隊的規模上做出讓步,即陸戰隊的兵力規模不超過舊萬。其中地面戰鬥部隊的兵力不超虹萬,相當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們與蜘。看得出來,協議中沒有對陸戰隊的編成方式做任何限制,即陸戰隊可以擁有如同兩棲突擊艦隊、航空兵、炮兵等作戰部隊。
受此影響,裴承毅還是國防部長的時候,就對陸戰隊的發展做了全面規戈。
細節方面。除了像陸軍那樣,透過與退役官兵簽署再服役協議來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預備力量之外,主要透過增強獨立性來提高陸戰隊的作戰能力。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將兩棲突擊艦隊、登陸艦隊、以及與之配套的艦載航空兵由海軍轉到陸戰隊名下,即由陸戰隊直接指揮。而不是由海軍代為指揮。
千萬別小看這個小小的變化。僅此一點,就能使陸戰隊的戰鬥力提升一倍以上。
以兩棲突擊艦隊來說,編到陸戰隊名下後,就能按照陸戰隊的需求進行建設,而不是按照海軍的總體戰略進行建設。
當然,要想讓這一改革落實。還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賦予陸戰隊獨立預算權。
眾所周知,在共和**隊中,陸戰隊早已獲得獨立兵種的地位,卻一直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預算權獨立兵種與軍種下的兵種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沒有獨立預算權,基本上大部分裝備的採購決策權都在海軍與陸軍手中。比如要想採購地面主戰裝備,陸戰隊在向總參謀部與國防部提出申請之後,首先就得與陸軍聯絡,看看能不能與陸軍共同採購,而不是單獨採購。相對而言,地面主戰裝備的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陸軍向輕型化發展對陸戰隊也非常有利,適合陸軍的主戰裝備。也大都適合陸戰隊,或者在稍加改進之後也能滿足陸戰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跟隨陸軍一同採購,還能大大降低採購費用,節約開支,或者在相同開支的情況下擴大采購規模。真正重要的,還是兩棲突擊艦隊。可以說,隨著地面部隊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全面,陸戰隊與陸軍的最大區別不再是作戰區域,即陸戰隊是在沿海地區作戰的部隊,而陸軍則是在內陸作戰的部隊。相對而言,陸戰隊與陸軍最大區別就是陸戰隊擁有由海向陸的進攻能力,而這一能力就體現在投送陸戰隊的兩棲突擊艦隊上。由此可見,有無兩棲突擊艦隊的主導權,對陸戰隊來說顯的尤其重要。
事實上,在大規模戰爭中,加以適當的練與配備兩棲突擊艦隊,陸軍也能擔負起兩棲登陸作戰任務。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就參與了從北非到西西里島、再到諾曼底的眾多登陸作戰行動,而且是登陸作戰的主力部隊。即便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主導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陸軍也擔負起了很多作戰任務。
要想獲得兩棲突擊艦隊的主導權。就得擁有獨立預算權。
由此可見,裴承毅在幻年代搞的改革,等於解放了海軍陸戰隊。
當然,組成兩棲突擊艦隊的也是戰艦,因此也有比較漫長的建設週期。直到裴承毅離開國防部,出任共和國國家副元首的時候,陸戰隊才真正獲得了獨立自主權,並且從海軍中獨立出來。只是受天軍與空軍合併影響,陸戰隊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