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0部分

出由陸軍攻打澳大利亞的計劃,除了借袁晨皓的嘴之外。肯定與他本人的戰略意圖有很大的關係。

這巴點,從袁晨皓提到的戰爭理由中就看得出來。

當時,袁晨皓提出攻打澳大利亞的主要理由就是在這個遠離美國本土的戰場上,大量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可以說,這個說法也有道理。從地理位置上講,澳大利亞與美國的關係就像共和國與阿根廷的關係,即在地球的兩端。如此一來,不管美國在澳大利亞部署了多少兵力,擁有多麼完備的後勤保障設施,美國要向澳大利亞投送兵力與武器,哪怕是一顆手槍子彈,也得跨越半個的球。可以說,美軍在澳大利亞作戰的最大敵人不是共和**隊,而是漫長的後勤保障線。說愕直接一點。如果能夠利用這條漫長的後勤保障線,不但能夠大量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還能產重消耗美軍的戰爭潛力,從而使美軍在其他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受到影響。

由此可見。袁晨皓也不完全為了在太平洋插上一手才提議由陸軍攻打澳大利亞。

換個角度看,如果澳大利亞變成美國陸軍的主場,並且在這裡與共和國陸軍決戰,那麼在印度洋另外一端的中東戰場上,美國陸軍的作戰行動必然受到影響。暫且不說共和國陸軍能夠在中東戰場上消滅多少美軍,以及能夠由此獲得多大的好處。設想一下,如果共和國陸軍能夠藉此機會在中東戰場上轉敗為勝。並且利用各種優勢力量,迅速取勝。就能讓仍然呆在戰場外的埃及等北非國家表明立場,到時候共和國海軍就能進入地中海。即便歐州國家信守承諾,即不向美國開戰,共和國海軍也能夠與從埃及出發的陸戰隊或者陸軍一同向西推進,將戰火燒到北大西洋弓只要能夠在北大西洋上獲得一處港口,共和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就能將北大西洋變成美國艦船的墳墓。由此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對美國戰爭實力產生的巨大壓力肯定不能忽視。

很明顯,袁晨皓的目的就是要將澳大利亞變成熱點戰場,為其他戰場創造機會。

同樣的道理,這也很有可能是裴承毅把袁晨皓的提議拿出來討論的主要原因。問題是,袁晨皓的這個提議中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而且是巨大的問題。說得簡單一點的話,那就是本末倒置。

要知道,共和國與美國的主戰場是太平洋,而不是中東。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像前面提到的那樣,能夠在澳大利亞牽制住美國陸軍主力,從而讓共和國陸軍能夠一口氣打到北大西洋東岸那麼共和國海軍就能進軍北大西洋,從而對美國在北大西洋上的航線構成威脅。腆讓這裡。即便能夠讓潛艇到北大西洋上執行破交作戰行後。什麼意義?

俄羅斯已經戰敗,美國不再需要向寒冷的北冰洋運送物資。等到北大西洋的海風能夠吹到共和國陸軍的裝甲部隊時,美國在中東與北非地區也沒有軍事存在,也就不需要向前線運送部隊與物資了。

當然,在大西洋對岸,還有一個基本上與歐洲大陸國家劃清了關係。完全投靠美國的英國。問題是,在承諾不向美國開戰的情況下,就演算法德意對英國的背叛行為非常惱火。也不可能出兵渡過英吉利海峽登上大不列顛島,反而會全力保護英國,以便在戰後“收編。英國。也就是說,此時的情況與兇多年前完全不一樣,美國不需要拼命保護前往英國的北大西洋航線,就算橫跨北大西洋的所有航線都被切斷了。英國也不會完蛋,美國也不會受到多少影響。

對美國來說,真正的生命航線是經過安德列斯群島(分為北面的大安德列斯群島與南面的小安德列斯群島)與加勒比海,前往拉美地丹的海上航線。問題是,這條航線完全在美國海軍與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得到了重重保護,除非共和國海軍能夠派主力艦隊進入北大西洋,並且奪取北大西洋的制海權,不然在僅僅使用潛艇的情況下,不大可能對這條航線構成致命威脅,最多隻能讓美國建造更多的護航戰艦。

當然,共和國也可以選擇向西進攻。即直接攻打美國東海岸地區。問題是,在跨越了整個歐亞大陸、甚至需要橫跨非州大陸,然後還得渡過大西洋才能進軍美國的情況下。共和國又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從完全相反的,而且更加便利的,後勤保障線還要短上好幾千千米的太平洋進軍線路呢?即便必須攻佔美國東部地區,也可以從巴拿馬運河進入加勒比海。而不是繞大半個地球從非州與歐州進軍美國。

總而言之,明確重點之後,也就能夠發現,袁晨皓的提議實際上沒有任何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應該成為熱點的不是澳大利亞,而是中東戰場。也就是說,應該由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