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8部分

攻擊就能重創“共和國”號航母。如果面對擁有重型轟炸機的對手,結果將更加慘不忍睹。

對抗演習之後,海軍決定設計建造“專業”防空巡洋艦。

這就是“秦嶺”級巡洋艦地來歷。用山脈為巡洋艦命名,大概是希望巡洋艦能夠像崇山峻嶺般的擋住所有空中威脅吧。

作為“專業”防空戰艦,“秦嶺”級最出色的就是防空能力。

擁有八角形平面天線、每個平面天線上有個輻射單元、對空探測距離640千米(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僅有120千米)、能夠跟蹤420個空中目標(監視個空中目標)、為36枚防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指令的“神盾18大型有源相控陣,能夠以“間繼跟蹤引導”模式同時照射16個空中目標地火控照射雷達,前後2套、總計128個單元的防空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最遠射程達到千米(對付彈道導彈時地射程為160千米,對付低空巡航導彈時的射程為120千米)、最大射高35千米地超遠端防空/反導遠端艦載防空導彈,賦予了“秦嶺”級強大而且持久的防空作戰能力。

按照共和國海軍公佈地

“秦嶺”級能夠在1次防空作戰中,分3次攔截總計標。以2枚導彈攻擊1個目標時,命中率超過96%。以此計算,“秦嶺”級在使用遠端防空導彈的時候,能夠在一次戰鬥中擊落個空中目標。

當然,實戰效率肯定低於理論計算。

即便如此,“秦嶺”級巡洋艦的防空作戰能力在共和國海軍中仍然首屈一指,即便在全球海軍中也算得上佼佼者。

與防空驅逐艦相比,排水量增加大約2000~的“秦嶺”級的防空作戰效率提高了至少30%!

除了防空作戰能力之外,“秦嶺”級的其他作戰能力與驅逐艦相當,並不出色。

有了“防空支柱”,還得有“反潛屏障”。

雖然航母戰鬥群內肯定有攻擊核潛艇,或者速度能夠跟上航母戰鬥群的電動潛艇,但是作為航母的最後反潛屏障,反潛戰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多次海戰證明,多用途戰艦的反潛作戰效能並不高。

反潛作戰與防空作戰並不一樣,不管是反潛導彈還是反潛魚雷,射程都不會太遠,很少超過00千米,一般都在20千米以內。加上對潛艇的發現距離不會太遠,所以反潛作戰具有很強的“突然性”。如此一來,艦隊裡地反潛戰艦需要“面面俱到”,同時監視四面八方的水下情況。

大型戰艦成本高昂,且作戰效率不會隨排水量等比增加。

最有效的反潛戰艦應該是排水量適當,航行速度較快,噪音微弱的護衛艦。

為此,共和國海軍首先建造的“全電動水面戰艦”就是專門執行“專業”反潛護衛艦。

“淮河”級護衛艦因此誕生。

作為一種排水量僅有2500~:地“小型戰艦”,“淮河”級只有點防空系統,只攜帶反艦導彈,配備的艦炮口徑只有76毫米。“淮河”級最出色的就是其強大的反潛能力,在2500~:級的戰艦中,“淮河”號不但採用了“三體船型”,還是唯一能夠攜帶3架1C~級反潛直升機的艦種。更出色地是,“淮河”號以16節(搜尋潛艇時最常用的航行速度)航行時發出的噪音僅僅只有1C4貝,如果使用拖拽式聲納,能夠發現千米內噪音超過95貝的潛艇。與潛艇不同,反潛戰艦的主要搜潛工具是主動聲納,而不是被動聲納。利用“綜合電力供應系統”,“淮河”號配備了峰值功率達到75KWW、能夠以3種不同模式搜尋與跟蹤潛艇地主動聲納。利用反潛直升機、射程達到千米的反潛導彈、射程20千米的輕型反潛魚雷,“淮河”級擁有3道反潛網。

“淮河”級的效能如何,至今沒有得到證實。

有一點可以說明問題,以“淮河”級的艦體為基礎、專門對外銷售的P33型多用途護衛艦一共獲得72訂單(還有的意向訂單),在1個國家地海軍中安家落戶。為了保證及時向使用者交貨,江南造船廠與大連造船廠還專門新建了兩座船臺。

雖然巡洋艦與護衛艦是確保航母安全的主要護航戰艦,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多用途驅逐艦在航母戰鬥群中的重要價值。在與實力相對弱小的敵人交戰時,如果敵人無法對航母構成威脅,那麼多用途驅逐艦將成為艦隊裡最“繁忙”的戰艦。

與美國海軍一樣,共和國將驅逐艦定位為“多功能對地打擊平臺”。

所謂地“多功能”,就是驅逐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