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與;個扣步師的裝備還算得上先進這2個師的裝備也是最先送到土耳其的,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應該是準備送往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港口,因為俄軍在第二輪進攻戰役中迅速戰敗,丟掉了黑海地區的港口。加上黑海在共和國航空兵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運送裝備的船隊沒有前往黑海,而是轉道去了土耳其的港口。有足夠多的理由相信,迎個師的裝備是被土耳其當局強行“接收”的。
可以說,缺少主戰裝備是制約土耳其國民軍戰鬥力的最大因素。
綜合這些因素,可以看得出來,在中東戰場上,西約集團聯軍不大可能按照最初的作戰計戎”即在南北兩條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可以說。正是因為兵力匿乏、加上土耳其國民軍的戰鬥力太低,杜奇威在全力增援俄羅斯,把共和**隊的主力吸引到大陸戰場上去的時候。不的不調整中東戰略,將全面進攻改為區域進攻,即在南面發起戰略進攻。在北面以戰術進攻牽制對方兵力。
問題是,這等於將半條戰線交給了最不可靠的土耳其國民軍。
如果是別人的話,犯下這樣的錯誤還說得過去,畢竟在上戰場亮相之前,沒有人知道在美軍指導下改革了舊多年的土耳其國民軍到底有幾斤幾兩,而且在8月份之前,衝入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土耳其國民軍表現得還算不錯。可是作為上一次中東戰爭的指揮官,杜奇威非常清楚土耳其國民軍的分量,也就沒有理由過分相信這支看上去更加強大的軍隊,也就不應該把關係到數百萬美軍與以軍、乃至整個大戰勝負的重要戰線交給交出去。不管杜奇威是怎麼想的。他都得在手裡留下一支足夠的預備隊,而且最好是按照戰役與戰略,各準備一支預備隊,以應付不測。
毫無疑問,以美軍在中東戰場上投入的兵力,組建預備隊肯定成問題。
可以說,這也是西約集團聯軍的致命缺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美軍沒有為實現戰爭目的投入足夠多的作戰部隊,說得難聽一點的話,就是美軍定下的戰爭目的過於遠大,遠遠超過了這一時期美軍的作戰能力。
從軍事上講,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美軍就應該由實力來決定作戰目的。
客觀的講,美國打中東戰爭的目的不是要將共和國趕出中東地區。可以說。這也是非常不現實的目的,畢竟在無法征服伊朗、或者說征服伊朗的代價過於巨大的情況下,美軍永遠也不可能將共和**隊趕出中東地區。前面已經多次提到,美軍在中東戰場上的戰略目的很簡單。那就是阻止共和國從中東地區西進,在共和國勢力與歐盟之間建立一道屏障,從而使歐盟保戰略目的實際上就是確保不被共和國趕走,而不是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
首先得承認,大戰爆發的時候,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處境非常不力。
雖然在控制子黎已嫩之後,美國完成了對敘利亞的迂迴包抄,並且完善了以色列北面的戰略屏障。隨著約旦宣佈永阿拉伯世界支援之後,共和國與美國均在戰前承認了約旦的永位。即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共和國與美國都不能攻打與入侵約旦,因此以色列的東面也有了一道比較可靠的戰略屏障。但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大、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嚴重,那就是以色列與土耳其被隔絕,並沒有連成一片。
從地理位置上看,以色列實際上就是一座孤島,即便周邊幾個國家不會落井下石,也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可言。說愕不客氣一點。如果共和國願意,甚至不需要向敘利亞部署地面作戰部隊,只需要在伊拉克巴格達西面大約勁千米處部署幾個炮兵旅,就能在數日之內將以色列炸成廢墟。雖然土耳其的國土要比以色列廣袤得多,而且人口眾多。共和國陸軍要將炮兵部署到敘利亞境內才能炮擊安卡拉,要想炮擊伊斯坦話懷得將炮兵部署到庫爾德斯坦的西部地區即伊倫灣,但是土耳其的處境與北面的俄羅斯非常相似,即腹背受敵,在西面就是夙敵希臘。歐盟有可能在俄羅斯戰敗前出兵,希臘也就有可能在土耳其戰敗前翻臉。即便希臘不大可能出兵攻打土耳其,也很有可能出兵塞普勒斯、推翻由土耳其當局支援的北塞政權。
由此可見,美軍要做的,就是在共和**隊發起進攻之前,擴大中東戰場上的戰略縱深,確保能夠在精悍的以色列國防軍與龐大的土耳其國民軍的協助之下,擋住共和**隊西進的步伐。再來看美軍的作戰行動,就能發現,集中在某個方向上發起進攻,顯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實事求是的講,從擴大戰略縱深來說,美軍不但不應該集中在一個方向上,還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