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6部分

將軍。”很多人還翻出了“陳年舊賬”大肆宣揚當年指揮共和**隊殲滅竹美軍陸戰師的就是裴承毅。

可以說,裴承毅在號召力上只差一點,那就是已經結婚成家。

據李存勳瞭解,如果裴承毅仍然是單身漢,不但全國的青少年會把他當作偶像,恐怕所有未嫁少女都會把他當成夢想中的白馬王子吧。不管裴承毅的長相有多普通,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他那樣的鐵血軍人肯定是懷春少女的夢中情人。

當然,在以舊後為主的一代眼裡,有沒有結婚根本不是問題。共和國的離婚率連年攀升,有結婚就有離婚,結了婚不等於一輩子就吊死在一棵樹上,更不等於其他人沒有了插足的機會。

不管怎麼說,裴承毅絕對不缺乏來自民間的支援。

相對而言,在裴承毅的政治資本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其越了普通軍人、甚至可以說是過了軍人應該有的政治頭腦。

半島戰爭期間,李存勳就開始關注裴承毅。

雖然當時的表現還不是很突出,但是裴承毅的很多指揮策略與國家領導人,特別是與王元慶的政治主張不謀而合,比如加快南下度、強攻漢城、迅掃蕩半島南部地區等,均與王元慶“打到底”的主張完全一致。換個角度看,李存勳不得不相信,當時還是上校軍官的裴承毅就能摸清上層的意思,儘量按照上面的想法指揮作戰行動。或者說,正是裴承毅指揮的作戰行動,讓王元慶堅定了“打到底”的想法。

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頭腦。

彭茂邦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裴承毅並沒得到重用。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直在打醬油。直到項鋌輝擔任總參謀長,裴承毅才得到重用,成為項鋌輝培養出來的“五虎將。中的頭號大將另外四個是凌雲霄、李東石、林嘯雷與華劍鋒。截然不同的待遇,跟彭茂邦與項鋌輝的用人觀念有很大笑系。作為傳統型軍事統帥,彰茂邦一直認為軍人不應該有過分明確的政治主張,從而刻意打壓某些有政治頭腦的軍人。選拜刪化輝為接班人。就是彭茂邦眾觀念的直接體現,因為啞伊財確實是一個缺乏政治頭腦的軍人。

雖然項鋌輝的思想也比較傳統,但是在軍人是否應該具備政治頭腦的問題上,他與彭茂邦的觀念並不一樣。在李存勳看來,項鋌輝從不主張軍人參與政治,但是並不反對軍人應該具備政治頭腦,畢竟戰爭是最高形式的政治鬥爭,如果不懂政治,也就無法打好戰爭、打贏戰爭。所謂物極必反,項鋌輝缺乏政治頭腦,自然需要一個有這方面才華的助手,也就給了裴承毅表演的機會,從而成就了裴承毅。

印度戰爭,既展現了裴承毅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華,又展露了他的政治天賦。

戰爭規劃階段,裴承毅提出“先東後西”的總體戰略後,李存勳就知道,裴承毅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政治而戰爭。正是看出了裴承毅的用意,所以李存勳成為了少數幾個支援該戰略的決策者之一。後來的事實證明,裴承毅確實在迎合元的胃口。說得不太客氣,戰前制訂的戰爭計劃不是用來實施的,而是讓元做出戰爭決定。原因很簡單,東線決戰之後,戰爭計戈打手 被全盤推翻,接下來的打法才是裴承毅的原本用意。

僅此一點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頭腦。

換句話說,如果讓項鋌輝來制訂戰爭計劃”肯定會採取“先西后東”的戰略,先攻佔新德里,再掃蕩恆河流域,最後向南推進。暫且不說這樣的打能否達到同樣的效果,畢竟戰爭已經結束了,不會有第二次機會檢驗這套戰略,僅從戰前的氛圍來看,王元慶就不會同意這樣的戰爭計劃,因為這很有可能使共和國陷入印度的戰爭泥潭,在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中耗盡全部國力。

當然,最難能可貴的是,裴承毅能把政治需求與軍事需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印度戰爭初期,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裴承毅在進行戰略冒險。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共和**隊無法在東線戰場上迅取勝,肯定會陷入戰爭泥潭,就算能夠打下新德里,也無法迅取得最終勝利。只要戰爭拖上一年半,共和國就將被迫承認輸掉了戰爭。李存勳也有同樣的觀點,覺得裴承毅在拿共和國的未來賭大小。直到共和**隊迅掃蕩恆河平原,揮師西進攻佔博帕爾,用不可思議的方式完成戰略切割,將戰爭程序從一年半縮短到半年,李存勳才不得不相信,裴承毅壓根就沒有進行戰略冒險,戰局一直在他的掌握之中,並且最終按照他的想法取得了勝利。

回過頭來看,也許會覺得裴承毅在印度戰場上的表現沒有什麼值得誇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