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上面的何進這個時候已經走了下來,他始終皺著眉頭看著這一切,此時已經到了劉辯身後,沒等凌巴上前來接觸劉辯,已經拉過了劉辯,在一片混luàn的聲cháo中,突然中氣十足的高盛喊了一句:“退朝!”
眾臣一時安靜下來,氣氛再次變得詭異起來。
“退朝!”然後隨著小乙子最後的這一聲唱喏,這一場一波三折、起承轉合的朝會,終於又在一片詭異的氣氛中宣告結束了,而凌巴看著劉辯被何進拉回去,那小小的背影裡面,不知道隱藏著什麼,讓他皺眉不止。
不過現在更需要的,還是要去和智囊團商量一下接下來該怎麼做了
第584章、大幕前奏
第584章、大幕前奏
中平七年五月初三,不管後世如何記載和評價這一日,至少在目前大多數人看來,這會是一個即將拉開大漢新紀元的日子。'奇·書·網'
因為先帝劉宏的突然故去,大皇子劉辯在幾乎沒什麼異議之下,靠著何皇后和國舅爺、大將軍何進以及一干大臣的推捧,順利獲得登基為帝的繼承權,而後選在了一個黃道吉日,正式登基為帝,同時還要舉行祭天大典、奉先帝劉宏入殮併入太廟等。
只是在此之前,關於劉宏的一些後事問題還是要一併解決掉的,比如說最麻煩的一個諡號。
諡號是古人對於死去的人的一種追憶情節,當然一般有諡號的都要是在社會上擁有著一定地位的人,比如說朝廷大員、比如說開國功臣,再比如說,一國之君。
前兩者,一般來說當朝的君主首先掌握著為其提取諡號的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君主對這些臣子們的評價;而後者則可以看作是臣子們對於君主的評價。
諡號的歷史傳統悠久,早在秦朝之前,不管是在西周時候,還是在chūn秋戰國諸侯luàn戰時期,都經常可見這類稱號,尤其是那些君主們,比如說東遷洛邑開啟東周的周平王,比如說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還有“厲王止謗”中的周厲王,或者是如秦穆公、楚懷王等等之類,都是以後來的諡號而稱。
不過到了秦朝時候有些變化,在秦始皇的時候,曾經因為其xìng格孤傲,認為君王諡號相當於臣子們對君主的評價,這是一種大不敬,是對於皇權的削弱,故而將其廢除,而其身後名也自是以其在世時候的始皇帝為名,而後的胡亥也只是稱為秦二世,子嬰更只是為秦王;只是諡號的傳統並未就此斷絕,在西漢的時候,又重新被提起,並且自漢高祖劉邦開始更被逐漸發揚光大。
作為一國之君,和大臣們自然有很多不同,臣子們的諡號,不管生前如何功勞甚大,但在死後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君主本身,一般來說也就不外乎忠、勇、烈之類;而君王的諡號,一般來說則可以分成三種大類別:其一種,自然就是褒義,大多是褒揚君王在世的時候,或文韜武略、或英明神武,如“文”、“武”、“景”、“烈”、“昭”以及“穆”,典型的就如先朝的文帝、景帝和武帝;還有一種就是貶義,如“煬”、“厲”、“靈”等,最典型的就是隋煬帝了;最後還有一種表達同情,比較偏於中xìng的詞,比如“哀”、“懷”、“愍”、“悼”等。
對於先帝劉宏,不管他是一個怎麼樣的皇帝,也不管他生前如何,都逃不過這身後名的議論問題。
而後便有,禮官上議諡號:漢靈帝!
當在新帝劉協的祭天大典上,就關於先帝劉宏入太廟的事情商議的時候,聽到這個訊息的明月公主差點兒沒有背過氣去。
她雖然只是個nv子,可出生在皇家,而且就是這個時代裡土生土長的,凌巴可以不知道這些她卻不可能不瞭解。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身後之名看起來也是很重要的,即便是昏君,對於自己的名聲也會很看重,否則的話怎麼會因為別人罵昏君而惱怒?說起來也是,若非重視,也不至於那麼看重史官的一些記載,也不至於總是想著為自己彰顯聲名,儘管那看起來更多是在自我麻醉。
而劉宏,他確實不是一個明君,甚至確實算得上一個昏君,不過對於明月公主來說,他更是自己的兄長,這個世界為數不多真正對自己好的人,明月公主不希望也不願意看到,在死後劉宏還得不到一個好聲名。
可是這個漢靈帝中的“靈”,不含褒揚也就罷了、認了,可這分明就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和貶義的詞,儘管知道朝野上下對先帝不滿已久,而不管是那些忠良大臣,或是心有所謀者,還是何進這幫外戚團伙,為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抹黑一個已經不存在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