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準備再說一些其他事情,可話到嘴邊卻嚥了回去。
在頗為尷尬的氛圍中,劉啟開口了,“晁大夫若沒其他事情就先下去吧。”
晁錯叩頭行禮後,默默地退了出去。
然而晁錯並沒放棄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皇帝雖然說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但對“袁盎有罪”這個事實是認可的。因此,他回到御史府後,召來丞史(御史大夫助手)商量,準備給袁盎定個罪名。
可丞史思忖一番,唱了句反調:“事未發前若治其罪,或可斷絕吳楚反叛之念。而今,吳楚已反,再行此事還有合益?再說,吳楚反,袁盎不往投奔而留置京城,不當有何奸謀。”
晁錯開始猶豫了。不光皇帝說不表態,連屬下都開始和自己唱反調,袁盎這個人還真得挺難收拾。
丞史所言這是一句實在話。只能說晁錯被私仇矇蔽了雙眼,沒去認真揣摩皇帝此時心中所想。
如果他不來這麼一手,也許自己悲慘的結局還不會來的那麼快。然而,對他來說,事情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但他並不自知。(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
周丘進城後沒去縣衙,而到客舍安頓下來,並派人通知縣令過來拜見。
也許有人要問,周丘只不過是吳王府上的一個門客,何況吳王業已造反,他神神秘秘返回老家,夾著尾巴做人才是正理,沒道理如此囂張。縣令不抓他已經很不錯了,還讓人家前來拜見,不會是腦子進水了吧?
周丘的腦子沒有進水。他相信縣令會來,並且會很快。他之所以會如此自信,關鍵處就在那個“符節”上。
“符節”代表朝廷,持“符節”之人自然就是漢使,漢使自然就是縣令的上司。既然是上司,縣令沒有不來拜見的道理。
問題在於縣令認不認識他,認不認可這位非常時期的“漢使”大人。
事實上,縣令和周丘是老熟人。當年,周丘犯了法,還沒等縣令緝捕,他先行跑路。出的下邳城後,舉目無親,不得已投奔了劉濞,成為吳王府的門客。
後來,縣令想方設法逮他,可週丘躲在吳國不露頭,讓縣令大人一籌莫展。
按理說,一個逃犯不應該敲鑼打鼓地回來自投羅網。縣令絕不相信會有這等事情發生。然而,還是發生了。
應該說,縣令只聞得“漢使”召見,卻根本不知道這位“漢使”姓誰名誰,也不知道“漢使”從何處而來,更不知道“漢使”來這裡幹什麼。資訊嚴重地不對稱,讓縣令陷入了被動。
縣令來了,他很高興地來了。朝廷派人指導工作。簡直是再好不過的事情。最起碼有人幫自己抗黑鍋。
在“漢使”侍從的指引下。縣令懷揣激動的心情走進了客舍。
進門後,縣令慌忙行禮,可抬起頭時,打了個愣怔,腦子明顯有些短路。縣令指著周丘,“你,你……”
周丘站起身,微微一笑。“我?你不是一直都想要抓我?”
縣令突然悟到了些什麼,憤怒地吼道:“你竟敢……”
沒等他說完,周丘伸手一揮,“拿下!”身旁幾個侍從早撲了上去,把縣令按在當場。
周丘踱到縣令跟前,皮笑肉不笑地說道:“沒什麼不敢的。你抓不了我,可我卻拿了你。”伸手拔出腰刀,按在縣令的脖子上, ;“並且我會要了你的命,用你的命……”周丘沒再往下說。卻仰起脖子放肆地大笑起來。
當週丘收住笑臉後換成一副猙獰,揮起腰刀砍了下去……
周丘踩著縣令的獻血走到屋外。站在廊簷下。擰著老臉,衝侍從問道:“按排請的那些人來了嗎?”
“來了。都在外邊候著呢。”
“讓他們進來!”
一會功夫,大院裡站滿了人。這些人中,有些是周丘的本家兄弟,有些是過去的老友故舊,還有一些是當地達官貴人。總而言之,這些都是對周丘有用的人。
這些人被通知來此集合,只知道是“漢使”來了,卻不清楚“漢使”是何方神聖。
大家進門後,眼前一亮,幾年前還是逃犯的周丘,搖身一變成了“漢朝使臣”,身份的落差也太大了。
就在大家一臉疑惑時,周丘開口了,“吳王造反,各位鄉里可知?”
“知道,知道……”一片應和之聲。
“既如此,該如何打算?”
短暫的沉默過後,終於有人答話了,“縣令召集全城之民,協力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