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臣狹隘了。”
當即,劉啟下詔:令袁盎即刻進宮。
對袁盎來說。“機會”終於來了。
皇帝的這個詔令,很快也傳到了老對頭晁錯的耳朵裡。當然。是“眼線”送來的。
此時,剛出宮門的晁錯還正往自己的御史府趕。行至半路,就有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追來,報告了這個訊息。
晁錯的腦袋一陣眩暈。應該說,自從“誅晁錯,清君側”那句話傳進京城後,他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常被噩夢驚醒。
當初,他天不怕地不怕,強行削藩,但沒想到會引發這麼大動靜,更沒想到人家會指名道姓要他的命,似乎劉濞揮師百萬,也就為殺他一人而已。更重要的是,自己對眼前這個局面束手無策。
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揪動他全身的神經,尤其是皇帝的態度。因此,在近段時間,他對皇帝的一舉一動極其關注。
晁錯突然緊張了起來,他感覺到了一絲危險正在步步逼近。前段時間,自己曾建議誅殺袁盎,可皇帝不置可否,而今天,皇帝卻要召見袁盎……
在短暫的思慮後,他決定返回宮去——陪在皇帝身邊,堵住袁盎的嘴。
時不我待,晁錯扭頭就往宮裡跑。他一口氣跑進宮後,抹了一把冷汗:還好,搶先一步。通報後,晁錯硬著頭皮進去了。
劉啟頗為詫異,問道:“晁大夫去而復返,還有何事?”
既然進來了,總不能老臉一拉說“沒事瞎溜達”吧?怎麼著都得有個藉口。
晁錯的藉口信手拈來,“兵乃國之重器。臣想就大軍排程和糧草供給之事,與陛下商議。”
劉啟和他相處年,很多大事都是和他商量著辦的,因此早習慣了他的這種說話方式。晁錯主動提出要和他商議,劉啟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還很高興。
然而,晁錯心中卻想的是另外一回事。說白了,在“行軍打仗”這個學術領域,晁錯根本就是個門外漢,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個話題。
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因為皇帝現在最為關心的,也正是行軍打仗。如果不在這方面說事,一時三刻就能讓他滾蛋。而晁錯絕不願意這個情況發生。說白了,他是拖延時間來了,無論如何都得陪在皇帝身邊,耗到讓袁盎先行“滾蛋”為止。
既然有了“議題”,那就“議”吧。倆人還真聊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打仗嘛,可聊的事情就多了,就算你屁也不懂,也能侃的天花亂墜。因為這個領域裡,在最終答案揭曉前,任何想法似乎都很有道理,就算是在胡謅八扯,也能讓人聽的津津有味。尤其是你的受眾物件也是個“門外漢”。
晁錯雖然不通行伍,巧合的是,劉啟更不沾邊。兩個人聊這麼個話題,一天一夜也能侃過去。
袁盎終於進宮了。
袁盎進宮後,聞得晁錯正陪皇帝聊天,因此耐著性子在殿外等了半天。要說也並非他多麼有禮貌,只是不願見到晁錯而已。
可袁盎左等右等,眼看該到吃中午飯時候了,可晁錯拉著屁股不走。
袁盎急了。
他不可能不急。三年了,終於有這麼個“進宮言事”的機會,卻眼看要被晁錯攪黃。不得已,袁盎只好硬著頭皮登場了。
就在劉啟和晁錯聊得“盡興”時,宦官輕輕進來稟道:“袁盎殿外侯見。”
晁錯又緊張了起來,深吸一口氣,暗想:終於來了。
“讓他進來!”說完這句話後,劉啟扭頭看了晁錯一眼。他突然覺得這個人今天的表現有些反常。晁錯和袁盎歷來勢不兩立,這是人神共知的事情,以往只要一人在場,另外一人定會主動離開,而這一次,晁錯似乎沒有離開的意思。
就在劉啟暗自忖度時,袁盎邁步進殿了。(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
第二天一早,丞相陶青、太尉周亞夫、御史大夫晁錯、大將軍竇嬰以及一班近臣都先後進了宮。
在皇帝面前,周亞夫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盤托出了自己的軍事構想。觀點很明確:扼守滎陽、洛陽防線,然後兵分三路,分擊吳楚聯軍、趙軍和齊地叛軍,避免三路叛軍會合。其中最為關鍵一個棋子是梁王劉武,只要他能正面擋住吳楚大軍前進的腳步,這盤棋就活了。
但劉啟依然很猶豫。
劉濞的那篇檄文中白紙黑字寫的很清楚——叛軍總計一百多萬,其中僅吳軍就有五十萬。而朝廷現在能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