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p;#8226;艾略特說波德萊爾已經成為“現代所有國家中詩人的楷模”。

作為詩人的楷模必須涉及到詩人那“詩人化”的一生。

二、

波德萊爾的身世,這裡我就略作介紹。

波德萊爾生於巴黎。其父約瑟夫•弗朗索瓦受過高等教育,學過哲學和神學,愛好文藝,交遊甚廣,並且接受了當時法國的啟蒙思想,60歲娶了一個26歲的孤女為妻,並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就是波德萊爾。正因為老年得子,老年弗朗索瓦對小波德萊爾鍾愛有加,給他講神話和故事,並帶他到處參觀和欣賞藝術作品,使波德萊爾從小受到文化藝術的薰陶。不過,老弗朗索瓦在波德萊爾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又馬上改嫁給了一個嚴肅而正統的軍人歐比克。母親的改嫁使得波德萊爾陷入絕望之中,從此養成了叛逆、陰鬱、孤憤、桀驁的性格。

軍官歐比克想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培養波德萊爾,讓他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官場中人。可是,波德萊爾無法忍受這種束縛,常常與繼父發生衝突。

可以這麼說,波德萊爾一生都進行著反抗著,反抗這個繼父。他反抗精神是十分強烈的,22歲的時候就帶著老弗朗索瓦的遺產離家出走,浪跡天涯,並在浪跡中開始創作,《惡之花》中很大部分就是在浪跡中寫的。在波德萊爾的一生中,揮霍無度,吸食大麻,曾多次企圖自殺。但是命運總是弄人,1866年叛逆的波德萊爾從國外回來後,便一病不起,最後與這位一生都在反抗的繼父葬在同一個地方。這頗具諷刺意味。

不管怎麼說,我們可以從波德萊爾的作品中會得到許多東西。《惡之花》不僅僅是一部詩作,更是一個人靈魂的坦露,一顆*的心。其中幾篇如《信天翁》、《冥契》、《忘川》、《美頌》、《厄運》都是值得玩味的詩,讀之會有所感悟的。

《惡之花》本身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波德萊爾的坦誠。

冷酷之下便是溫柔——閱讀三島由紀夫

寫作是一邊傾訴自己,一邊對抗著自己的。一個作家開始寫作時,他面對的只是他自己,因此最信任的人是自己,而最懷疑的人也正是自己。

素有“鬼才”之稱的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自殺身亡,生前並未正式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可當他寫下《假面的告白》的時候,突然發現他的文字背叛了自己,將種種內心扭曲的隱秘毫不廉恥地裸露在讀者面前。在三島生前,他一直抗拒著這部小說,在公眾場合極力地宣告《假面的告白》並非以他為模本。

事實上,三島無法做到欺騙自己。《假面的告白》出版後不久,即 1949年7月19日,他曾寫信給當時著名的精神醫生式場隆三,同時還致贈他一本《假面的告白》,向式場坦承《假面的告白》的內容,除了人物模板略為修正之外,“全都是我親身體驗的忠實詳述”,他對於自己的性傾向無法“朝一般常態的方向走,感到苦惱”。

在信中,三島認為“告白”算是一種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療法。他甚至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假面的告白。“他人眼中看作我的演技,對我來說卻體現為返歸本質的要求;他人眼中顯現為自然的我,卻恰恰是我的演技。”

三島的《假面的告白》就是將這種藝術觀文字化。它不同於自然主義的私小說那樣混淆藝術與私生活的關係。它雖然寫的是真實,卻又巧妙地組合成精微的虛構,具有人為的裝飾性,透過自白的形式,作者去偽存真,將深藏在內心深處人的本性,將埋藏於意識深層的異常*願望和*毫無保留地自白出來,進行冷靜的分析,分辨人的行為的本質和非本質的東西。

因此,從這種藝術觀出發,假面的告白實則是三島內心一次抒情與獨白。

《假面的告白》(1949)透過性倒錯的內向型自白來對內心進行理智的探索,從一種社會心理的壓抑出發,來對抗傳統的道德、秩序和價值的束縛。作品的特色在於內外交錯、不拘事實,完全憑主人公的夢想意識軌跡構成。作品中的主人公發覺個體的“我”並非虛幻之物,自我開始驚醒,並剝去虛偽的假面,還之以真面,在生活中以一副血肉之軀出現了,追尋真正的自我。這個真實的自我,追求著血淋淋的死亡、感覺“存在”興奮的*衝動即追求象徵力量的與陽剛之氣的男性肉體,將生與死原生地聯絡起來。

人到底是什麼?主人公在堅硬的物質軀殼裡,感到自己活著,並努力去追求些什麼,以證明——“我”並不是虛幻之物,而是血肉之軀。這種追求對於一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