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狗。
呂布之所以建議何太后這麼任命,除了對付董卓之外,也有遏制袁氏發展的用意。
呂布和盧植已經竭盡全力打造出了一個全力擁護何太后和少帝劉辯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的方針明底是反董,暗地是反袁。
身處核心的呂布自不待言,他對董卓和袁紹都沒有半點好感。
盧植痛恨董卓自不待言,盧植對袁氏亦甚為不滿,他親眼目睹袁紹、袁術兄弟領兵禍亂皇宮,他被宦官誣陷,袁隗明哲保身沒伸一點援手,盧植的老友蔡邕、皇甫嵩、朱儁接二連三被宦官誣陷,貴為太傅的袁隗亦是一點兒仗義執言的架勢都沒有,再加上盧植耿直為國,沒有半點私心雜念,十分看不慣袁家到處安插子弟和門生故吏的行徑,再加上“代漢者,當塗高,劉氏亡,袁氏興”這個謠言在洛陽城中的泛濫,使得盧植越來越憎恨厭惡排斥袁家。
歷史上盧植雖然為袁紹做過幾天軍師,但那卻是袁紹統一河北,盧植窮困潦倒,沒辦法才為之的。
而盧植恰好是皇甫嵩、朱儁、蔡邕、馬日磾、劉弘、鄭泰這些人的核心,有他出頭,呂布便樂滋滋地躲在後面盡收戰果。
第89章 釜底抽薪計
尚書鄭泰鄭公業是何進舉薦而成為尚書的,雖然屢次勸諫何進不要讓董卓進京均被何進拒絕,但感念何進知遇之恩,毅然決定護衛聖駕暫避冀州。
司空劉弘乃漢室宗親,感到董卓的威脅,同時也注意到袁氏家族的蠢蠢欲動,亦決定跟盧植、呂布聯盟,對抗董卓、袁隗。
盧植又聽從呂布的建議,派親信聯絡了屯兵安定的左將軍皇甫嵩和尚在家鄉的朱儁,皇甫嵩在討伐黃巾和西羌時都曾被董卓忤逆,朝廷還曾想讓皇甫嵩收編董卓的軍隊,所以兩人關係是水火不濟,十分惡劣,朱儁也對董卓在黃巾暴亂時的表現嗤之以鼻,甚是看不上董卓,這兩個人就在行伍,跟就在朝廷坐而論道瞎指揮的袁隗關係也甚是一般,毋庸置疑的是,這兩人跟盧植關係甚是莫逆,再加上太后密詔,相信會支援前往冀州的少帝劉辯。
盧植還聯絡了太尉兼幽州牧劉虞,劉虞身為漢室宗親,對朝廷忠心不二,劉辯為先帝嫡長子,劉虞必定全力支援。
如此這般,太后和少帝劉辯尚未到達冀州,已經有了強有力的支援。
呂布又讓何太后給這些人進一步加官進爵來深度拉攏對方,鞏固這個聯盟。
呂布之所以遍邀盟友,就是不想重蹈董卓的覆轍,呂布現在威望不夠,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不能使諸侯誠服,反而很有可能被所有諸侯聯合反對,但若是聯合盧植、馬日磾、皇甫嵩、朱儁、劉虞等人組成一個聯合政權,那麼這個政權的威望絕對大過董卓佔據的洛陽偽政權,呂布便可以利用盧植等人的威望和自己麾下的精銳軍隊,擊敗董卓,招降納叛,逐步統一天下。
而盧植等人都是垂垂老矣,等這些人陸續死掉後,呂布也差不多把自己的威望搞到了頂峰,到時候就可以獨攬大權,威震朝野,便像胡昭說的那樣,為帝,為王,皆在呂布一念之間。
何太后見袁隗、袁紹、袁術等袁氏一黨臉色越發陰沉,料想此前擢升蔡邕、馬日磾為太師太保分袁隗權,提升那些與袁氏無關的黨人,封賞皇甫嵩、朱儁等與袁氏一向異心的勳貴,似是把袁氏一黨丟在一邊,他們心中一定淤積了許多不滿,何太后便收起心底的快意,臉上堆滿笑容:“傳本宮旨意,擢升袁基(袁逢長子,袁術同母兄)為太僕,原太僕黃琬轉光祿大夫;遷揚州刺史陳溫(汝南人,袁氏故吏)為太常,原侍御史劉繇遷為揚州刺史。”
如此這般,接下來的時間內,頒佈了大量任命詔書,幾乎全是對分佈在全國各地州郡的袁氏子弟及其門生故吏的提升,這些人裡面能夠調遣的全部徵召到洛陽朝堂給予高官顯爵,不能徵召入朝的也安排在袁家的勢力範圍做了些許提升。
而且大多數任命看起來都不是那種明升暗降的伎倆。
袁隗、袁紹看不懂何太后這一系列任命,想了半天,也只能以為是太后想和他們袁家緩和關係,不至於得罪他們袁家太狠。袁術則直接認為是呂布等人想跟他袁家搞好關係,所以勸說太后給予這些封賞,頓時喜不自勝,覺得袁家掌控京師朝廷更有把握了。
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看不懂未來的時局,才這樣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好現象。袁隗、袁紹以及依附於他們的袁家門生故吏們都還一致認為董卓是袁氏故吏,多少能分一些利益給袁家,再說董卓執掌朝政也離不開他們這些袁家人,所以根本不像其他那些世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