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
中國的扇起源很早,古代也稱“”,早在揚雄的《方言》中就有記載。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中曾提到舜時作“五明扇”,以示廣開視聽,徵求賢才。這都是指一種儀仗所用的扇,秦漢時公卿大夫皆可用,到魏晉時才成為皇帝的專用品。至於拿在手中的扇子,早在周武王時期就和今天所用的扇子差不多了。“”從竹而“扇”從羽,最早的扇子當以竹編羽輯為之。我們今天看到的摺扇究竟起於何時?歷來有很大的爭議。一般認為摺扇是始於宋代,或說是日本傳入,或說是高麗傳入,但摺扇在宋代已經出現,基本上是沒有疑義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當屬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對摺扇做過較為詳盡的描述:“其扇以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從這段文字來看。扇上繪畫的風格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唐五代之際的青綠金碧山水也大致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畫於摺扇之上。從日本、高麗傳入之說,多因日本、高麗使臣常常以摺扇作為向宋元朝臣通誼的“私覿物”,也即見面禮。這種由使臣進貢或饋贈中國君臣的小禮物,從宋代至明代皆有之,蘇東坡也曾說:“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元代時有使臣持聚頭扇(即摺扇),還為當世譏笑,這也說明在宋元時期摺扇並沒有被普遍使用和仿製。直到明代永樂中,“朝鮮進摺疊扇,上喜其舒捲之便,命工如式為之,亦謂之撒扇”。因此可以說摺扇的普及當在明代初年才開始,而明以前文獻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說的是竹扇、羽扇、蕉扇和紈扇之屬。。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徐來小清風——說扇(2)
以團扇為載體的繪畫法書,自明代中葉開始轉向摺扇,尤其是蘇扇工藝形成規模之後,吳門畫派、畫中九友直至四王吳惲等一系列畫家無不將摺扇作為創作的園地。除了職業畫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將題寫、書畫扇面視為一種以文會友、交際應酬的風尚,甚至廣及僧道閨閣、商賈市井。縱觀明清繪畫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視,雖然其創作空間受到一定的侷限,但凡工筆寫意、皴擦點染無不展現其間,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傳神其上,由此成為中國畫的一種特殊形式。
古人重法書,繪畫次之,因此總以法書為正面,而以繪畫為背面。按照通常的規矩,一柄摺扇以一書一畫為宜。自明代至清初,一般來說是文人畫家創作於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於扇骨,直到清中葉以後,文人藝術家才參與扇骨的繪畫、書法與鐫刻。於是扇骨身價倍增,甚至成為可以脫離扇面而存在的獨立藝術品。扇骨的材質也更趨於多樣化,從一般的方竹到棕竹、湘妃竹、鳳眼竹、桃絲、烏木、檀香、黃花梨、雞翅木、紫檀、楠木,直至金漆、螺鈿等工藝和象牙、玳瑁之類的珍奇之品。其骨數的多寡與樣式,及至扇頭、扇釘的形制也是千變萬化。即便說摺扇是舶來品,那麼一經中國文化的浸潤,也會發揮到極致。
一把名家繪畫的扇面用久了還能裝裱成扇頁,也可集數家扇頁製成冊頁。而扇骨的鐫刻也是由名家或書或畫,定稿後再經名家操刀鐫刻,或者說是對扇骨的再度創作。近人金拱北與其堂弟金西、金東溪常常合作製成扇骨,往往是由金拱北手繪後經西或東溪操刀,製成的扇骨名重一時。而在鐫刻扇骨的名家中,既有專門的民間匠作高手,也有本身就是書畫家的文人雅士。從清末的趙之謙、任伯年、陳寶琛,到民國時期的張大千、王夢白、汪慎生、張伯英、于右任、齊白石等,無不在 扇骨上進行書畫,到今天不少已成為絕品。
現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空調冷氣普及,即使在三伏溽暑,也能達到“不知寒暑之切肌”,人們不必再借助扇子來取涼降溫,於是扇子便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那些舊時的名家成扇,大多成為競相搜求的收藏品。上海報人鄭逸梅先生在《摺扇種種》一文中曾寫道:“書畫扇不但可作藝術欣賞,還有可以顯示身份之用。一些紳士,在當地或許為人所知,但到了異地,別人就不知道你的來歷,如果用了一把有名人題字繪畫的扇子,人們便知你是有些來歷的,這柄書畫扇,也就等於替代了名片或介紹信。”其實,這種身份的顯示還不能代表執扇人的修養和藝術品位,如果以大紗帽或當紅畫家的扇子顯示和炫耀身份地位,也未免忒俗氣了。舊時想得到幾把這樣的扇子也非難事,因此還要看是畫家書家的精品,還是一般的應酬之作,甚至與之匹配的扇骨是否得體,是扇莊中的“行貨”,還是名家特製,乃至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