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盡力道穩住身形的時候,楊葉手中的羅劍已經抵住他的脖子。
現在他們二人的姿勢是:
楊葉兩腿張開重心向後,右手扭住他的手腕並扣其脈門,左手反持羅劍橫前方。
劍刃的角度超頭頂張開,即使劍被檔出去也不會反傷自己。
反觀伊凡先生:
重心被楊葉牽制,加上手臂動脈被扣和扭勁兒施加的壓力,造成他供血不足、筋骨痠麻。
脖子與楊葉的劍刃只有不到一厘米的距離,他剛剛因為‘剎車過猛’,脊樑與勁椎造成了輕度位移。
通俗一點來講,他現在‘落枕’了。
楊葉還沒有用上丹劍中的‘落金錠’,如果用了,那伊凡的人頭早就掉在地上。
所謂‘落金錠’,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從天而降的金錠,小而稱重!
趁對方沒有站穩腳跟,猛然一逮!跟著反手揮劍!
那時他前傾的‘慣力’就會和你的反力疊加,瞬間就能把對方的頭削掉!
“承讓。”
第二百九十八章 風和石頭
“承讓。”
楊葉反手將羅劍收回袍內,慢慢鬆開他持劍的右手。
這麼做,也是防止這位伊凡先生忽然發難。楊葉可不想再贏了之後又被敵人反殺。
安靜
當他完成收劍之式後,場內眾人還沒從楊葉的劍技中甦醒。
剛剛他揮劍反擒的動作不是很快,但恰到好處,這種近乎巧合的技法中藏著極其高深的運用技巧,而且像本能一樣融入楊葉的身體內。
從頭到尾楊葉只用過兩招:退避,反擊。
“”
加靈族劍聖上前道:“葉劍聖技藝高超,你剛才為何不出劍?”
在黑加靈劍技的歷史中:用劍就是用劍,從來沒有考慮過比劍時手腳齊用,他們覺得這樣只會影響‘輸出’。
簡單的說,黑加靈的理念就是,以劍和技取勝。
而華夏人比他們要靈活的多。
華夏人賦予劍兩種意義:
一種是‘正身’,劍的正直好比君子,君子剛正不阿,掛在家中以作觀賞。
二種是‘延伸’,華夏人無論用槍用劍,都是把兵器當做手臂的延伸部分,如果不用出劍就能致勝的話,華夏人是不會費勁的。
而且古人就說過:以和為貴。
不到關鍵時刻,出劍是有傷和氣的。
而且劍代表一種方面,如果每天都拿來炫耀只能引人妒忌,藏在袍中給敵人一個出其不意,才真正的用法。
楊葉對劍和國術的理解已經全然貫通,招式對他來說就像是數學家口中的:加減乘除和阿拉伯數字。
他將對手看做‘公式’,想要得到結果(取勝),方法有千萬種,你變我跟著就變,我等你出完題我直接秒掉。
就像剛才伊凡接連‘出題’,楊葉不願費腦子去‘解答’,就等著他說完。
你說累了。我再提問你。
自從大腦進化之後,楊葉對一些問題的理解產生了很多改變,尋找答案的時候總是能找到一些捷徑。
古文書籍和武俠小說中都有提到:高手能摘葉傷人,折木取勝。
其實這些傳說並不稀奇,如果一個人能掌握好力度、角度方法,這些很容易就做到。
好比‘飛牌’。
普通人丟牌最多丟出五六米,而且越遠力道越輕。
這是因為牌受到了空氣的阻力。你用再大的力也是徒然。
而高手卻能尋找一個角度,讓空氣對紙牌的阻力減少。他所有‘力’都在牌身上。加上紙牌的薄度,切西瓜、傷人都很正常。
同樣,工程學家利用‘槓桿原理’製造出千斤頂。
華夏國術參透了,就是西方的‘力學與人體學以及生命科學’的結合體。
“果然精妙!”
聽完楊葉不出劍的原因後,四周長老如醍醐灌頂一般紛紛醒悟。
楊葉對劍與技法的理解,給他們帶來全新的感悟。
“葉?剛才你用的是什麼劍法?不像是你昨天演示的‘丹劍’。”保羅好奇的看著他。
“昨天那是套路,我現在這招是‘科學劍術’。”
正說著,楊葉忽然聽到一連串的骨骼碰撞聲。
只見黑加靈族長輕巧的順著兒子的頸部一拍一順,他剛剛移位的骨骼就歸位了。
傷到的